郭筑娟情绪疗愈工作坊感言:以心向之,以身渡之

      这个端午小长假我一刻也没有闲着。本应是与家人享受闲暇时光的我,被人赶着、催着、追着参加了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课程——郭筑娟情绪疗愈工作坊。于是乎,对意象对话的好奇和对解惑答疑的向往,超越了疑虑和对抗本身。现在看来,应是对郭筑娟老师心怀感恩,对主办方苗苗心存感激,对自己心有感谢。

 

一、终于等到你
      起初,被要求参加心理学课程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认为,参加心理学课程就意味着你要放弃平日里那个装有厚重躯壳的“我”,要将自己的真、恶、丑一股脑儿抛给陌生人,这无疑是令人不安的;还要将内心深处最痛苦的伤重新挖开,再痛一次,这让我于心不忍;最后还得将过去的种种情绪学会释怀、释然,学会接受和接纳。这些都与我思想深处长久以来的固有观点所不同,要放下这些实属不易。

      以往的我们,大多都会畏惧在生人面前展露自己最脆弱的一面,也羞于给他人展示心底黑暗的一面。今天参加心理专家郭筑娟老师情绪疗愈工作坊,与其说是课程,不如说是一次互动的交流:十余人席地而坐,或半躺,毫无拘束,想怎么来怎么来;这里不需要做笔记,没有说教,只有倾心,只有互诉,怎么畅快怎么说。短短一两小时,就让我的情绪由最初的对立、对抗,和参加前的忧虑、恐惧,转变为配合、融入和思考。不得不说,互动式和体验式的交流,在情绪感染的同时,很容易敞开自己的内心,看到一些连自己都可能忽略掉的东西。

      我一直有一个念头:不要和学心理学的人做朋友。因为这个人只要通过你寥寥数语和不经意间的肢体习惯,就可以窥得你内心里最深处的秘密。即使你在大冬天裹着厚厚外衣,在TA眼里也还是在裸奔。而对意象对话心理疗法,我的记忆始终停留在多年前初次接触的那一刻——

      “您好,请问您是教意念对话的老师吧?”“你好,我不是教意念对话的。意念对话那是特异功能吧。我们这是意象对话,属于心理学范畴。”留下我在一旁懵逼、尴尬又忍俊不禁的样子。


      但今天,即便我依然还在意象对话的大门外徘徊,但我带着对心理学的向往,和对更好的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努力朝它靠近。意象对话在我心里已渐渐有了明确的轮廓和样子,它咧着嘴,可不再是张牙舞爪,而是开怀大笑了。

 

二、刚好你也在这里
      工作坊开始时,郭老师让大家自我介绍,并说说自己的寄望。我参加心理学课程的动机,简而言之就是“道”、“业”、“惑”仨字。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身体和心理的关系,研究人类心理的普遍规律,我希望通过课程了解人类心理的运行机制,知道所谓的宇宙大化的“道”。通过知道人内在的变化,来获知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的根源。我一直把心理学当成一门科学,心理学在我心中的神圣地位,源于我高中时偶然读到的一本心理学书籍《九型人格》。书的第一章便是一些心理测试的问题,当你做完所有的题目就会获得对你性格的一个判断,即是第几型人格,然后只要再去看对应的章节就可以了。不以为然的我边看边冒冷汗:天哪,这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我!从此心理学这门我想要学习和成就的“业”便在我心里生了根。无论是“道”还是“业”,最终都要回到现实中解决“惑”,也是我此行的目的——通过学习、知晓、洞察,从而释疑、解惑、通达。


      我希望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我”的问题,即“我”为何是“我”,究竟是什么使“我”成为了现在的这个“我”,我的童年经历究竟对我现在的人生产生了多大的、什么样的影响,而我此刻改变是否真能对我的人生剧本产生相应的影响?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活一世,生于人,活于人,在社会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如何在分清人我界限的同时,又能与人为善,为人所解?三是关于“事”的问题,我们对于一些人的记忆和观点,都是以“事”的储存形式所展现的,我们所不能释怀的东西,所感到委屈和受伤害的来源,还是那些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事,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那些给我们造成伤害的事呢?

 

三、陪你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短短的一天半,我接触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意象对话。第一种是老师带领起始意象,即郭老师描述一个场景,让大家去自由想象,或者说是将你过去的经历以意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结束后,老师依次对每名学员进行提问式的交流,引导你不断去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老师根据你的意象给予相应的解答,而你自己在看意象的过程中,也可以领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第二种是意象对话结合心理剧,花的时间较长,需要触碰内心、足够深入,还要尽可能完全的开放,它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很好。老师会根据你的状态,找出你的重要他人,然后要你从一堆玩偶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玩偶并随机摆放。而这个摆放过程,玩偶的形状、大小、颜色、表情、类型,你无意识的摆放顺序、位置、朝向、姿势、动作,都可以从中悟到那些你可能自己都忽略了或者不敢去正视的东西。而老师循循渐进的那些问题和所给予潜意识的刺激,能真正唤醒那个沉睡的自己。记得当时郭老师问一学员:你能离开你的那一位吗?当时学员给出的是很肯定的回答。但当郭老师将玩偶两两相对,经过一系列的提问最后将代表TA另一半的玩偶给拿走时,那一刻TA的揪心和难过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一刻就连旁观者都感同身受:“我想我绝对离不开TA”。再一抬头,身旁的人早已泪流满面。

      工作坊上,郭老师让我们三人一组,写下自己不开心的十件事情、对家人的看法、对自己影响大的生活事件。一人写,一人记录,一人观察。我心想:真有那么多让我不开心的事情吗?说到三四件时我还很轻松,可从第五件开始就得有些思索,第七件时就要绞尽脑汁,说的时候还觉得是不是有些太多了,可最后仔细思考得出来的,都是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

      意象对话主张身心一体,你的躯体反应,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你的内心。起初我不信,但我所接触的几位学友,都在体验情绪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躯体反应,并随着心理问题的解决而逐渐消失。有的学友因为别人的遭遇而产生情绪,感到腰痛、肩痛、胸口痛,也有学友自己在体验过程中感到心痛、头痛、胃痛,而我们身体的许多疾病,与我们压抑的情绪、不良的应对模式等相连。这时我联想到了自己的肩膀越来越厚实了,是不是就如老师所说,我所承受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越来越身宽体胖,是不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我以虚胖来增加力量感、应对现实?看来,我的肥胖与职业病、精神压力大多少有点关系。各位,你们还好意思不请我吃饭安慰安慰我么?开个玩笑先。

      我感受的意象对话,好比是把埋藏已久、自以为忘掉了实则一直影响自己的伤口找出来,让自己清清楚楚的看到它一直在这里,给它上药,疗愈它;又好比是把表面上愈合已久、其实流脓感染的疮疤揭开,把深藏在里面的脓血尽可能地给挤出来,清理它。你会痛,甚至可能在某一个特定时刻会觉得你不来参加这个课程,反而不会那么痛,因为只有你真正醒来并看到了,你才会感受到你内心的需要和疼痛。但相应地,你痛过,也就不那么痛了;把毒挤干净了,也就真正好了。疗愈的目的不在于把疤痕去除,而在于我们能看到这些疤痕,消除旧伤对当下生活的影响,尽可能疗愈留在身体里的创伤。

四、看你走过来时的路
      我是一个看上去没心没肺、骨子里却又异常感性、同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伪装自己的人。我的内心里充满了矛盾,是自信与自卑并存,好孩子和坏孩子并列,依赖与独立同在,对立和依附伴随,爱与恨交织,物欲与精神皆要,想要控制和缺乏安全感对应。没错,这就是我,一个自相矛盾的我,一个在别人看来和自己的自我认知不一致的人。

      我有一个强势、控制的父亲,一个慈祥、溺爱的母亲,还有一个知性、有POWER的姐姐,成长于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我的成绩便不属于优秀,而是那种中等偏上的水平。小学时我因为语文94、数学96两门考试成绩被挨打罚跪,初中时我带头上网、打架却依然是班上的中队长,高中时我成绩不佳但也够保送川外,大学时我成绩一般但做了学生会主席。直到工作,我以全市第七名成绩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以全市第三名成绩通过公开选拔成了最年轻的负责干部,又以全省同职位第一名遴选调入省直机关。我在父亲不断在人前的批评教育下,艳羡那种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却又经常成为人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时至今日,父亲老了,对我少了些批判,也开始慢慢当着我的面在人前表扬我了。我听着还真有点脸红和不那么习惯。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读书成绩很好的、听话的好孩子,可我也并不是那种一无是处的坏孩子。从小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我所获得的自卑感、家庭的争吵,是我现在没有安全感的来源,也是我童年记忆不是那么快乐的根源。

      慢慢地,我悟出了我为何成为了现在的自己。联想到我现在的工作、感情和生活,我何尝不是父亲的翻版!我就是父亲命运的承接者;我现在所经历的,就是他曾经经历过的;我现在所承受的,恰巧就是他一直以来承受的东西。我一直都说,我最对立对抗的是父亲,最希望逃离他的手掌心,可最为讽刺的是我恰巧最像的就是他。姐姐告诉我,要做家族命运的终结者,而不能做代际创伤的承接者,的确很有道理。

      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自己,TA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是起决定性因素的。而这些,几乎都是受TA原生家庭的影响形成的。我们对昨天发生的事情的记忆可能模糊不清,却唯独对小时候的某个画面能够像放电影一般清晰可见。无论我们现在多少岁,可我们的内心最深处,还是那个在父母身边的小孩子。我们在幼年、童年和青春期受过的那些委屈和伤害,可能伴随我们一生。为人父母的你,请善待你的孩子吧!

      工作坊上一位学友的分享,勾起了我青春期不愉快的记忆。如果老被人欺负,你甚至都不想去上学了,该怎么办?有学友选择了奋发图强,努力念书;另一位学友选择的处理方式是迎合,与欺负自己的同学交往,最后还成为了好朋友,玩耍得很开心。这位学友有着出色的成绩和出众的情商,心比针细,情比光暖。可是TA一直都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大家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TA就会首先在自身找原因“我是不是不够好”,可在我看来,TA足够优秀和出色,已无需得到他人的肯定。我为TA心疼不已。当TA告诉我TA觉得我很阳光、安全,很羡慕我的状态的时候,我更希望TA能敞开自己的心扉,看到自己比他人更优秀、更懂事的那一面,从而发挥出自己更大的能量。

      而我,被欺负时走的是中间的道路,我会选择对抗。中学受欺负时,最多的时候我一天打一架,虽然我也会选择和他们一起上网一起打篮球,可遇到不开心的事,我还是会挥起自己的拳头,哪怕是占不到便宜的时候。初中三年我以田径队员、篮球队员的身份和同学不断冲突,同时又以中队长、团支书的身份和同学疯狂玩耍。那三年,浑浑噩噩,在矛盾中抑郁着,又爆发着。

      对于这个话题,我想说:校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所能简单地解决的,它需要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大学不仅开设有心理健康课程,还有心理辅导室,对辅导员要求进行心理咨询的相关考试,每个班也需要配备一名心理委员。可事实上还是有学生因为抑郁而自杀。网络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可以说是触目惊心,骇人听闻。

      要处理好校园暴力的问题,需要有极度负责的老师,需要有时刻关注自己子女心理变化的父母,需要对方熊孩子有一个明事理的父母,也需要孩子有一个能够排解抑郁的强大内心。但一个班那么多学生,班主任究竟能管多少呢?发奋学习的孩子,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成绩优秀能够被老师看到。因为好学生更容易受到照顾。

      当我们在外跟人打了架,回家被父母发现,父母能够耐心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非一味责怪甚至打骂的,又有多少呢?中国传统思想里,对小孩子打架这类事情,又有几个父母觉得真正是大事呢?至少我的父母在我和别人争执的时候,从来都是责怪我,是绝对不会去怨别人的。遇到那样的情况我还能和谁说呢?!我们现在可以轻松的谈论这个问题,可当时的环境远比想象复杂,况且当时还是学生的我们,哪能有如今的心智?其实我想说,壮实如我,在田径队和篮球队都待过的我,也还是受到过欺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爱自己,来度过那几年。

      青春期对我影响很大的生活事件,还有高三时一段不完美的感情。临近高考前,我迷恋上了一个交际花,她看起来光鲜亮丽有一种大众情人的感觉。在一起后,我对她的感情也比她对我更深。后来高考保送时,她如愿保送北外,而我只能选择去川外。她对我说希望能在同一所学校,可我的成绩是无法考上北外的。这时候她想到了北二外,于是我放弃了保送的想法,只能冒险一搏,最终还是未能如愿。在18岁心智还不成熟的年龄,她的性格又是如此,后来当然渐渐变淡,最后她把感情寄托于身边的人。而我只剩下了愤恨,删除了所有和她的联系方式。从此以后我找另一半都选择了最容易掌控的那一类,成为了一个在感情里不是那么有安全感的人。虽然我看起来很自信,异性朋友也多,可我的内心里却是一个怕失去的,还是如十八岁那般不成熟的小孩子。

      曾经的,我都忘了。我也以为我都忘得了。可实际上我都没忘,甚至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以往的一切就藏在我内心的最深处,只是我不愿意去触碰,仿佛他们就是我的伤疤。而今我写下来这段话时,已能坦然到像说出别人的故事那般轻松了。“总有一天,那些让你哭的人或者事,你能够笑着说出来。”

      有位学友梦到在一座桥上,有一个人拿着一根扁担在后面敲打TA,要TA走更快。大家的感受无外乎是“你凭什么赶我”、“我就是不走,也不让他走”。只有我的回答是:“接下来我会飞速的走,以求那个人不会再去赶着我走。”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在不断快速的走,直到有一天,你们不再赶我,而是对我说,“DK,我很心疼你,希望你停下来,走慢点。看看你自己,再好好看看沿途的风景”。

 

五、愿成为你脚下的一个逗号

      因为家庭和工作需要兼顾,本应是四天的完整课程,我在一天半的时候便提前退出。但我相信这并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顿号、一个逗号、一个省略号,直至划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待在你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而身体的渡行,还只能靠你自己。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机会我会再来,听听亦师亦友的郭老师或者娟姐对我人生的点拨。即使不来,我相信这短短一天半里学到的东西,也能使我受益颇多,感恩良久。

      写在最后,以上所有的想法观点就是当时在交流过程中所感所想所说,并无课后提炼加工升华,应属那一刻最真实也最直接的想法。遂写下,以记之。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
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
温暖而不炙热,覆盖我所有肌肤。
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
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希望我老的时候,能对自己如是说。

——DK非达康

 

郭筑娟情绪疗愈工作坊简介:

 

情绪疗愈工作坊,深入探究潜意识,宣泄与化解内心中积攒的消极情绪能量,帮助你了解情绪的特点,认识、看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模式及其深层的原因,让你对自己的心理世界有了真实地了解,矫正你对情绪的应对方式,培养有效健康的情绪应对模式,学会改善、调适情绪,让你更好的跟自己相处,拥有良好的自我关系,从而改善你的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工作人际等关系。因为你和世界的关系,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改善自我,改善关系,从情绪开始。

深圳心海湾首席心理咨询师郭筑娟

郭筑娟
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
水晶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企业EAP培训师
深圳市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  副会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特邀心理专家
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委员
广东省管理咨询师协会会员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深圳市社区心理讲师团  讲师
北京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理事
《课堂内外》心理专栏撰稿人

      在多个城市生活,从事过多种职业,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2006年起师从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创始人朱建军教授系统学习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心理学全程课程、并先后接受中美青少年性心理健康论坛、家庭治疗、心理剧、沙盘游戏、国际躯体心理治疗、催眠与释梦、家庭系统排列、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企业团队执行力训练营培训。多年来持续潜意识探索体验,分析处理自我情结、完善人格成长。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