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漫谈|心与身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漫谈|“谦虚”的“人设”,你有吗?

 

作者:朱建军;来源:微信公众号:内明网校;ID:neimingwangxiao

 

这两天在参加一个学术会,在会上,我谈到了一个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异。我就想在这儿也讲一讲,好东西要在不同的地方都说一说。我这个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关于对我们的身体,它是怎么样一个看法?这一点上,其实中国和西方是有一个差异的。

 

西方对待身体的这个看法,我认为是受到了犹太基督教,这个宗教思想体系的一个很大的一个影响,就在这个体系中,他们会认为这个身体是属于世俗世界,物质界的;而心呢,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灵魂。

 

我们看到有一个名画,米开朗基罗画的一个叫做《创造亚当》,它里边就画了一个亚当的身体,伸出左手的手指,然后上帝从天上下来,伸出上帝的一个手指,两个手指呢,离得很近。这是在干嘛呢?这个实际上就是上帝在把灵魂通过手指传递到亚当的身体,然后亚当才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一个肉体。在这之前亚当是没有灵魂的。

 

 

所以在他们的那个文化中,他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身和心是有很明显的高下的,就是心是非常高的;而身什么都不是,甚至什么都不是算好的,身很有可能是属于魔鬼的。

 

到了近代,当诞生了近代的哲学的时候,影响比较大的就是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笛卡尔就提出说身体这个东西,严格的说它就是一个机器,就像是一个比较好的木偶一样,它可以受到神经的控制,然后就有很多的反射,然后就可以动,可以运动。但是呢,它跟精神活动是没有关系的,它只是精神活动的一个载体。那人的心理活动其实跟这个身体是没关的,我们的思想它是广阔无边的,不像我们身体就是小小的1米多的这么一个东西。

 

后边科学诞生了之后,科学的身心观其实依旧是走的笛卡尔的这个路子。所以你看西方医学,它对待身体的态度,就是像一个机器一样。这个机器性能不好了,我们吃点药,就好像给机器搞点油一样;机器某个零件坏了,我们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我们就换个零件;所以我们有器官更换,器官移植,就是把身体当一个机器去用。

 

那么心呢?就是驾驭这个机器的开车的司机,身体就是那个车,而灵魂呢?就是开车的那个司机,他们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思路。这个思路现在其实影响很大,所以现在很多中国人也是这个思路。但是实际上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看待身体的方式是并不一样的。

 

在中国的文化中,其实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看身体的,那我们是怎么看待身体的呢?

 

 

我这次开会的时候就讲了一下,我说我把它比喻成心和身的关系,就像是人和他的坐骑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可以把身体比作一匹马,而把我们的心比作骑马的人。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身体比成一个汽车,把我们的心理比成一个司机,和我们把身体比作马,把人比作骑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是在于,其实汽车是没有它自己的思想,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没有它自己的意志的,所以汽车是非常听话的。你让它往哪个方向拐,它就往哪个方向拐,你开着它下悬崖,它也不会有任何意见。当然有的时候这车如果有毛病,可能就不太好使,我们去刹车,但是它并不会很快的停下来,那是因为它有毛病,并不是车自己有那么一个意愿,它说我不想停下来,我还想再跑一会,车没有这种意愿。

 

但是马就不一样了,马是有它自己的意愿,是有它自己想法了,是有它自己动机的,是有它自己需要的。比如你骑着马出去溜达,你想的就是漫步,但是马突然发现某个地方长了一些特别好的草,可能马就自己就要跑到那边去吃草,除非你把它拽回来。你要不把它拽回来,它就自己跑那边去吃草。如果你觉得,我还想再跑一会,但是马觉得累了,那么马就可能想要停下来。当然它最终是不是会停下来,还取决于这个马是不是听你的话。但是不管是什么情况下,马都是有自己的独立意志的。

 

用两个简单的中国古代的字来说明这种心和身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把心叫做“魂”,把身叫做“魄”。

 

我觉得有一个故事其实挺适合说明中国人心中的这个魂魄关系,或者说心和身的关系的。但是我在开会的时候,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办法去讲,我就可以在这儿讲一讲。

 

说古代有一个人,他的朋友死了,他正是很难过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死去的朋友又来了,来找他去聊天了。这个人并没有害怕,他觉得虽然对方已经死了,但是毕竟是自己的朋友嘛,对不对,又不是仇人,大家关系平时也挺好,有什么好怕的呢?于是他就坐下来,跟这个已死的朋友去聊天。然后那个已死的朋友,也的确是跟活着的时候一样,和他聊的很开心,大家关系一如既往,还是挺好。

 

但是这样聊啊聊啊,就一直聊了好长时间之后,那个朋友就说,“哎呀,我该走了哈,我就已经死了人了,我不适合和你们活人在一起聊太久。”结果他说,“别呀别呀啊,你这一走就见不着了,你就多聊会呗。”于是那个人就坐下来又跟他继续聊,又聊了一会儿之后,那个人说,“不行不行,我真的要走了。”他就再次挽留,说,“再聊一会儿,再聊一会儿,咱们俩交情这么好。”就再继续聊。

 

然后再继续聊,就突然出问题了。他就发现这个朋友,慢慢的表情就变了,样子就变了,就变得很凶恶。于是这个朋友过了一会就发现那个死去的朋友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就变得很凶神恶煞,就扑过来想要咬死他。他就吓坏了,就吓得抱头鼠窜。还好比较幸运,他最后还是逃掉了,所以才能讲这个故事。

 

那个追他的那个朋友,死去的朋友,追了他一阵,没追上,也就什么呢?也就死去了。这么说不对哈,他早就死去了,也就不动了,也就不动了。这个被吓得够呛的那个朋友,就去找这个,不知道是和尚还是道士,找这些人去问。我觉得找道士更合理一些,和尚不会用魂魄这种词,他找一个道士去问。

 

他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他不是我的好朋友吗?为什么他后来会这样子凶恶的对待我?”那个道士说,“你忽略了一件事情,人是魂魄在一起才是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他是他的魂在跟你打交道,他的魂是你的朋友;等他死了之后,他就魂不守舍了。他的这个魂和身体之间联系,就没有那么密切了。在一开始,他的魂还在,所以他跟你聊天,大家还是好朋友,聊的很亲热。但是,后来他的魂就走了,虽然你挽留他,他还是走了。等魂走了之后,就只剩下魄了。魄这个东西,往往都是很凶恶的。魄是一种很低级的生命,是一种很愚痴的生命,不懂感情,所以他的魄就会威胁你,试图伤害你。”

 

那我觉得这个就很有道理哈,他说的这个魄是什么?我们就可以看作是身体的意志。魂是什么呢?就是心理的意志。

 

传说中过去还有一种职业,叫赶尸,就是利用人的魄,然后用某种方式控制这个魄,然后让魄带动身体,在没有魂的情况下也可以行动。当然这是迷信啊,是迷信,我们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们政治正确,我们不能够去传播迷信。所以大家,刚才说的那一段,我们当做一个比喻来看待就好,那我们也可以把走尸的传说这段删掉。

 

 

所以中国人所讲的身,它不是一个无知无觉,被心理所控制的身体。它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只不过是一个相对比较原始的低级的生命,没有社会性,思考很简单,可能只懂得什么条件反射之类的这么一个生命,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如控制心跳啊,控制血压呀,控制体温呀,然后进行消化呀等等,这些行动都是叫做身体的,或者叫做魄的,这个比较低级的生命,它所干的事情。当然如果这个生命,它的活动发生紊乱,我们就会得病。

 

而心则是一个更高级的生命,它仿佛寄生在身这样一个低等生命之上。他可以思考,他可以有理想,他可以有志向,他可以有人际关系,他可以进入社会,他可以成为各种各样的角色,他过各种各样的精神生活,所以这就和人以及马的关系是一样的。

 

对于马来说,生活很简单,就是睡醒了,活动活动,吃点草,或者更好的情况下,是吃点豆子什么的,吃点料,然后喝点水,跑一跑。当然往哪儿跑呢?要取决于骑在身上的那个骑手。骑手向这边拽一拽缰绳,马就会觉得这边这个嘴,有一点疼,于是它就会把头往这边偏一下,然后方向就会往这边方向偏一下,然后就往这边跑跑;缰绳往那边带一带,这个马就会往那边跑一跑。深圳心理咨询师

 

这对马来说很简单,就是跑一跑,跑累了,就想歇一下。但是如果想歇的时候,有人在自己的屁股上踢了一脚,那就再跑跑。如果没有人踢,缰绳也松下来了,那自己就不跑了,就休息休息。一天就是这样子过去,然后一天过去就去睡睡觉,休息休息,然后第二天周而复始,还是这样的生活。喘喘气,吃吃饭,长长膘,生生孩子。

 

而骑马的那个人呢?他就有他的生活,他会去骑着马去见朋友,骑着马去打仗,骑着马去送信,或者有的时候不骑马,干些其他的事情。这样一天呢,他也就过去了。

 

因为我们的身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子的一个关系,各过各的生活,但互相之间是有联系的。对于马来说,骑手是有用的,因为骑手会给他提供很多好吃的,如果没有骑手,它可能天天只有草;但是有骑手,它还有豆子等等,麦子啊,这些东西可以吃。对于骑手来说,马也是非常有用的,没有马,自己不可能跑那么远的路;有马,自己就可以跑的很快。

 

我们的身心关系本质上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所以对我们作为心理的我们来说,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身体是本钱”。这就像一个骑手说,我的马就是我的本钱,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善待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好了,我们才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是身体的主人,我们不是身体的奴隶,我们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只是拿来满足身体的需要。人不是为吃饭而活着,人是因为要做其它的事情,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活着。但是我们一定要吃好饭,因为吃好饭才有健康的身体。深圳心理咨询

 

这块延伸下去还有好多好多可以说的,不过呢,我们今天就先说这点。

 

 

【 朱建军 】: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意象对话心理治疗创始人、回归疗法联合创始人;中国社会心理协会环境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工联心理健康工作委意象对话学部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文化心理学组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主要心理学著作有《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你有几个灵魂》、《释梦:理论与实践》、《心灵的年轮》、《中国的心理与文化》、《回家 越走越快乐:回归疗法入门》等三十多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内明网校(ID:neimingwangxiao)每日分享一段语音,用语音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让生活有温度。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