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职化”,亲子关系角色颠倒的背后,我们该如何应对

在《易经》家人卦里有讲: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这是说明了在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定位,家庭中每位成员的定位。一个个家庭组建成了我们的社会,所以只有家庭角色定位正确,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但是很多家庭中,角色的定位并没有那么清晰准确,甚至出现了角色颠倒的现象。一位心理教授在接待一位女性朋友时,教授发现这位女性作为家庭中的妈妈和妻子这样的角色,时常会出现焦虑情绪,因为她的内心并没有足够坚强,是需要时时有人鼓励和陪伴的。
 
同时教授发现这位妈妈的孩子,一直担任着“家长”这个角色,时不时的会安慰妈妈,去承担一部分家长该做的事情。最后教授友善的提醒这位女性,“不要让孩子当了自己的家长,自己却成为了孩子的家长”,在家庭中角色的颠倒,定位不准确,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
 
很多人可能会感同身受,在成长的过程中好像不是父母一直在照顾自己,而是自己在反过来照顾父母,好像角色颠倒了。一般这样的孩子,都会十分的听话乖巧,为父母着想。很多父母可能还觉得是孩子懂事,但懂事跟这种情况完全是两码事,有些家长其实都陷入这种角色颠倒状态中而不自知。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也将它称之为“亲职化”,其含义是父母与孩子的角色发生了颠倒,父母没有做这个角色应做的事情,而是将责任推到了孩子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的教育管理不当,并且在亲职化中,其实也分有许多种类型。
 
 
“亲职化”类型
 
1.精神寄托型
 
这是一种最为常见且典型的亲职化亲子关系,在具体的表现上,父母一般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关注到孩子的意识里。比如,父母曾经的梦想,想要实现的愿望,将这些自己未完成的事情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接过自己手中的接力棒,达成自己所想。
 
这种父母无疑是自私的,并且在生活中,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偏向于“控制型”,想要掌控孩子的人生,管理孩子的方方面面,让孩子失去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2.情感型
 
情感型的父母,会常常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树洞”,也就是把孩子当作自己所需要的一个角色,去倾吐自己的心事,发泄自己的感情。这类家长最容易出现在单亲家庭中,比如在缺失一方家长的成长环境中,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这位家长可能就会把孩子当作一个情感的宣泄口,因为夫妻关系的缺失,会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们有时会听说单亲家庭最容易出现妈宝男,其实并不全无道理。因为单亲妈妈在家庭中缺少父亲的这一角色,就会转移到儿子身上,这种关系中,妈妈很可能会过度的偏爱孩子,把自己与孩子联系得更为紧密,认为孩子现在是最为贴身重要的,有的时候儿子甚至会有点像自己的“丈夫”,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在情感和思想上都会被家长的倾吐和过分关注而压迫,导致自己的心理发展不健康。
 
3.工具型
工具型其实很好理解,就是父母把孩子看作“工具”负责去做一些事情,比方说孩子必须去打扫卫生,去帮助家长照顾弟弟妹妹,甚至出去打工赚钱,去完成父母应做的一些事情。这种类型比较容易出现在贫困家庭、留守家庭中,如果父母外出打工家中经济不景气,孩子只能早早懂事,去承担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当然,也有一些家庭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父母出现了常常酗酒、打架、赌博等等不良恶习事项,孩子也会去担起父母应付的那部分责任。
 
海灵格曾经说过,“孩子不应过问父母的事情。至于那里头是幸福还是不幸,做儿女的不应该知道”。
 
其实这就是告诫我们家庭角色有别,在家庭中是什么样的身份,就做自己范围内的事,不要越界。在亲职化的亲子关系中,想要扭转局面,有哪些方式可以去挽回弥补呢?
 
 
在亲职化的亲子关系中如何扭转局面呢?
 
1.学会放宽心态,不要纠结于此
心态在这里十分的重要,家长不要因为得知了自己的“孩子化”而过度自责,孩子也不要因为得知自己正在“家长化”就愧疚。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美好的事情出现,没有人喜欢自己总是去做错误的事伤害对方,因此要学会放过自己,放平心态。只要在往后的日子里,注意改正,不要再重新陷入原来的错误循环中就可以了。
 
2.不要报复式教育
在上一辈人中,大部分家长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教育理念,在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可能多少有一些性格上的残缺。但是我们作为这一代的父母,教育已经被普及,我们更知道家庭的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多么的重要。
所以,在自己做了家长后,不要选择报复式重复性教育,因为自己曾经就“家长化”,也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遍。同时,我们作为一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如果家长曾经就给自己带来了这样的教育,也尝试去理解且客观的去看待自己的父母,为人父母都是第一次,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只要自己在未来中不要重复这错误,就是成功的。
 
3.找专业机构、人士帮助
在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思想行动且觉得非常痛苦时,可以去找一些专业的机构人士做心理上的疏导。不要认为心理上的问题是小问题,心理因为长期的压抑,会变得抑郁,能够早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是救助自己。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