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对话学员感悟:边界感初探

 

 

      心海湾编者语:本文作者胡志轩是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老学员,他用文字记录了通过意象对话进行个人心理成长的心路历程和收获,是意象对话和意象对话的老师们让他不断地深入探索自己,疗愈自我,慢慢脱离了死亡的恐怖与阴影,走上了自我成长之路。透过他的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他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命对心灵深入的理解,不由得为他的成长收获而感动,为他的生命而感动。为方便不熟悉的读者阅读本文,先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词汇做一些解释和铺垫:

 

      自体:指一个人自身内部真实的、固有的自己。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持久的、连续的主体和变化为各种各样的意识状态。自体与自我不同,自体指对他自己的体验所构成的主体,自我则指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是一种非个人独有的、普遍化的模式。自体比自我更强调个体的体验。

      自体客体: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用“自体客体”术语,来表达对另一人的体验—— 更精确地说,是对另一人所提供的、非个人机能的体验——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

      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意象:“意象”就是主动的在人的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及画面中的具体内容。有时候,画面是人头脑中不经意出现的,当你主动去捕捉和再现它时,也可以视为意象。梦境虽然是自动产生的,但也可以视为意象。对于这些情形的出现,我们就说,你看到了意象。这是对意象狭义的描述。 

 

      原型:主要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并且赋予了其心理学的特定意义。根据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人们的潜意识具有两种层面:其一是个体的潜意识,其内容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生活与体验;其二是集体的无意识,其中包含着全人类种系发展的心理内容。而原型,便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或构成要素。由于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荣格研究确定的原型有:诞生原型、死神原型、魔鬼原型、阴影原型、英雄原型、权力原型、上帝原型、智慧老师原型、大地母亲原型等等。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如在梦中或者意象中看到穿着黑色大麾,手拿镰刀的形象,就是死神原型的表示,死神原型也可能以阎王、黑白无常的形象出现在梦中或意象中。

 

      子人格:在人格意象分解中,哪些被分出来的“不同的自我”或“不同的灵魂”在我们的想象中出现的时候,都是像一个个独立的人(动植物、鬼神等)一样的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相貌、服装特点、声音和它们自己独有的性格,我们把它们称为子人格,它们都是我们总体人格的一部分,而且它们自己像一个人一样的独立处在。(摘自《你有几个灵魂-心理咨询中人格意象的分解》)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子人格也就是人格侧面,正常人都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不可控的话就成了多重人格障碍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人格裂变的姑娘》和《24重人格》。

 

正文:

这两天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大量的事情。弄得自己的感受挺不好的。今天稍微体验了一下,得出了如下两条收获。

  (1)当我想要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要保持一定的觉察。当对方并没有明确提出他需要我们帮助他的时候,我们的帮助,往往是无效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当我看到现实中的某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内心有一个部分被触动了。这个部分和客观外界现实中的这个人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他们。还会很自恋地想,我很有爱心,我很善良。我们给的往往是我们认为对方需要的东西,而并非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鱼,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只小兔子,饿的奄奄一息了。他立马跑到了厨房里,拿来了自己最喜欢吃的鱼。很兴高采烈地对兔子说:“快吃快吃。”可是兔子并不吃,最后活活饿死了。这个人就感觉很愤怒,真的是好心没好报,给你吃的东西,还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你还能饿死。那些鱼可是我最好的鱼,我自己都不太舍得吃。可是,这只兔子居然如此不知好歹,饿死活该。这只兔子死了,难道真的完全是兔子的责任么?


 (2) 我们常常说,在中国,最难还的是人情债。为什么人情债会这么难还呢?在变形的传统文化还有一些历史政治原因,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缺失感。当我们没有对这些缺失感有足够的觉知和接纳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这些缺失感向外投射。在我们对别人付出什么的时候,我们既是一个付出者,又是一个索取者。我举一个例子,我看到过一个新闻:一个的母亲希望儿子结婚,她替儿子找了一个非常“适合”的对象。怎么适合呢?经济条件非常好,对方家长的社会地位也非常高。但儿子就是不喜欢她。于是,母亲就喝药自杀又被抢救过来了(有一定表演性质,在儿子进门的那一瞬间喝下的农药),她醒来后说,孩子,我都是为了你好啊,你要是娶了你喜欢的那个,她们家经济条件也不好,父母的社会地位也不够高,会拖累你的,你要深思熟虑啊。儿子最后觉得也有些道理。于是就结婚了。但结婚后,发现好像总有哪个地方不对劲的感觉。孩子出生后,就想为了责任我就过下去吧。后来,孩子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儿子和老婆互相指责,互相埋怨,最终婚姻仿佛因为“孩子”走向了解体。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既是一个付出者,也是一个索取者。索取了什么呢?索取了一种认可,一种认同,而这种认可和认同是以儿子要不断地服从母亲自己本人的意志为代价的。儿子甚至付出了一生不幸福的代价,来满足了母亲获得认可和认同的意愿。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也比比皆是。我们自己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我们内心的缺失没被看清的话,我们会无意识地把我们的帮助看做一种“恩”,而恩是需要报答的。当受恩者不符合我们的期待的时候,我会很愤怒,很委屈。觉得对方是个白眼狼。受恩者也压力山大,他们会不断地想着,我要如何才能够满足对方的期待,来回报这份恩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认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边界感。我们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去染很重要,那么如何更好地去染呢?如何更好地去区分感受到底是自己的还是是别人的呢?去染和边界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次督导课史晋老师讲了这个问题,我试图把自己对这一块的理解说一下:


        意象分为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客体意象是早年间我们与他人互动(主要是重要抚养人,一般指母亲)还有我们所处的环境,文化,社会规则等等通过这些方式等形成的一些内部的客体。越是早年,形成的这些客体意象对我们的影响越大,越稳固。我们会发现,我们与别人的互动模式是来自于我们内部的一个小自我所包含的自体和客体之间互动模式的外投和外显。我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孩子,从小他的母亲就对他要求很严苛。不论他做的事情多么好,他的母亲都说:“你可以做的更好一些,做的还不够好”。慢慢地,长此以往,这个孩子会发现,即使在客观现实中,妈妈不在身边,仿佛也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你可以做的更好一些,你做的还不够好”。这就是内在的一个自体和客体之间形成的不同的互动模式。内在的那个自体表象会拼命努力地去做,而内在的那个客体表象的母亲会不断地说你可以做的更好一些,你做的还不够好。在外界,当我开始工作后,我可能会无意识地不断地碰到那种对我要求极其严格的上司和领导。这些又会内投和内化,加深我自己内心这个自我中的自体和客体意象的这种脚本和互动模式。当我结婚生子后,我会把这个母亲无意识地投给我的另一半。当她嫌弃我某件事情做的不够好的时候,我一下子勃然大怒,我自己都很诧异,我怎么会愤怒到这种程度。我早些年对母亲的情绪我依然不敢发作,因为仿佛发作,我就活不下去了。但进入亲密关系,我们的关系是可以随时解散的,这给了被长期压抑的自体我的情绪的释放机会。这对我们的关系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当我有了孩子后,我出于对早些年的生活的忠诚,又会把这个模式继续传承下去。我会发现我越来越像自己的母亲,不论自己的孩子做什么,我都不满意。都会跟他说:“你可以做的更好一些。你做的还不够好。”我们会发现,在面对下一代的时候,我们的内部的自体和客体会发生一个身份反转,发生一种反转式的倒置投射。我们的孩子的内心中又会产生一种这样的脚本。然后孩子的孩子…………一代又一代,命运仿佛是在进行着一种轮回重复。而这就是为什么情结会进行代际传递的一部分原因。

 

意象对话学员感悟:边界感初探


       那么怎么去解决这种代际传递的情结呢?其中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边界。先建立内在自体的边界。我的自体边界不是很完整的话,就如同皮肤烂成了一块一块的。很多东西都能够入侵进来。那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体边界?当在现实中,出现人际关系的冲突的时候,就是很好地觉察的时机。看一下,是内心的那个自体-客体单元发生了这个冲突?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给他们起个名字,看一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和经历。然后去盯自体的感受,不论怎样,跟自体的感受待在一起。慢慢地去理解他,让他的情绪得到充分地释放,去慢慢体会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去发生一些自发的领悟。当自体意象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之后,当我能够面对接纳自己的阴影的时候,自体意象的边界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当自体意象的边界慢慢地建立起来之后,就会发现,客体意象对我们的影响就不是那么大了。比如上边的例子。当我的自体意象的边界比较混乱的时候,外界的声音比如妈妈的声音就很容易影响到我,我会认为那就是我。但当自体意象的边界比较清晰之后,我们会慢慢的感受到一种感觉。就是一种异己感。我内心的客体表象母亲或许还会说:“你可以做的更好一些,做的还不够好。”但我会知道,那只是我内心的一个声音,而并不是我。我可以尽力去做,但我并不会事事苛求完美。我还可以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时时刻刻把精力放在如何让自己更完美上,更好上。这样,自体的边界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当自体的边界建立好之后,要开始慢慢地开始建立客体意象的边界。怎么建立客体意象的边界呢?主要也是盯感受。感受是我们与自己的心链接的重要途径。我们去了解这个客体意象的故事,这个客体意象的经历,这个客体意象的感受。慢慢地,当我对他有了充分地了解之后,我会知道,原来他也是很不容易的。比如,对上边的我的妈妈,她可能因为在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兄弟姐妹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妈妈的心中产生了一种极强的不安全感和动荡感,产生了一个“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够活下来”的信念,她才这样要求自己的,要求我的。这个信念在当时是妈妈活下来的必要保证,但到了今天,我没有必要再听信这个声音,它反而成了一种障碍。慢慢地理解到客体妈妈的不容易,去理解到她的内心最深处的慈悲和爱,我们的一些愤怒,委屈等情绪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转化。


       当内心的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的边界建立好之后,内心中那个小自我的意象的边界也就会得到自动的建立。当这一个小的自我边界建立好之后,我们可以与这类人产生全新的互动模式。一方面,因为我们对自体意象的理解更深刻了,我们能够建立起跟客体意象很好地边界。我们能够拒绝掉来自客体意象的外投的人的不合理要求。比如,我感觉到我是一个老好人,别人总是来不断地来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比如买个饭,替他们加个班,开车送他们到某个地方。尽管有的时候现实中我已经很累了,尽管有时候现实中我这样做要付出超出我个人能力的经济代价,但我还是依旧要这么做。我可能会给自己一个“合理化”解释,比如这是件小事,我挺大度的,小事情斤斤计较不利于我的人际关系。但我总会觉得,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总是潜藏着一种前所未有愤怒和委屈。我爆发的时候,可能造成的后果比其他人爆发的后果更严重一些。我再深入地觉察一下,我会发现,在我内心深处,我这样“讨好”别人虽然不舒服,但如果我不这样做的时候,我会觉得与别人的链接会断掉。与别人的链接断掉,我会感觉到一种很深的孤独感,很深的无力感,很深的被抛弃感。我没有办法面对和接纳这些感觉,所以我会无意识地两害相较取其轻,我宁愿去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和金钱去满足别人,也好过我去承受这些感觉。当我们真正地去面对和接纳自体意象的这些感觉的时候,当我真的大体上处理好与自体意象有关的情结的时候,当我自己真的能够理解到自己每个做法的意义并且学会爱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时候,这个边界就开始建立起来了。当这个边界真的建立起来之后,我们慢慢地会跟真正的自己在一起。跟真正的自己在一起,人是最有力量的,最有自信的,最有吸引力的。这样的自己,会无意识地吸引一些很幸运的事情,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而当我去充分地体会客体意象的时候,我会发现,我们理解自体意象有多深,我们理解客体意象就又多深。我妈常问我一个问题,说,你这样建立边界会伤害到别人的。我想了一下,我给了她一个反馈。我说:“当你这样说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是我害怕与别人的链接断裂。我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我很害怕被抛弃。”那么,如果建立边界的过程中,是否真的有可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差呢?我考虑了一下,可能建立边界的初期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差了。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不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老好人,一个什么都“好好好是是是”的老好人,虽然我们会很受他的照顾,但是特点如此不鲜明的,什么都可以的人,没有自己的底线边界和原则的人,大家会真正地重视他们么?大家会从心底里去尊重他们么?不会的。写到这里,我的心里冒出了一句话:既然你怎么样都可以,那我又何须尊重你?真正地被人尊重的人,他们是很有底线和原则的。一个有底线和原则的人,他们跟真正地自己在一起,很有力量,很有自信。他们光彩夺目,像太阳一样令人向往。一个有原则和底线的人,有一种凛然而不可侵犯的气势,这种气势和底蕴,也让不幸的事情很难找到他的头上。我们的人际关系不但不会变差,还会变的更好。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给出的是有边界的爱,是更带有共情性和理解性的爱。比如,我老婆经常和我吵架。她总是说:“你看我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又要带孩子,你们男人回家就休息了,就去打打牌玩玩游戏什么的,我们女人还得多做那么多,凭什么啊。”如果这个时候,你回应说:“男人也很辛苦啊,在外边很不容易的,吃了多少苦都自己往肚子里咽。你怎么就不能理解理解我呢。”要是我这样回应的话,我和我老婆估计得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吵架上,放在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的这个行为上。如果我能够看到,当她在这么说的时候,她其实不是当下生理年龄的她,而是一个很委屈,需要关注,需要认可的小孩子的时候,如果我能够当下放下我男人的身份,真的去用心感受作为一个女人的不易的时候,我或许就真的能够发自肺腑的说一句:“这些年来,确实辛苦你了,真的挺不容易的。”有的时候我们不要看对方说了什么,内容不是那么重要,而是看对方为什么要这样说。如果能够共情到对方,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会体会到一种轻飘飘的、往上浮的、带点温暖的黄色的气体状的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非常的美妙,它产生于人和人之间会心的过程,它产生于人和人之间的深度链接。对别人有一点点发自内心的理解,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有巨大的转变。
 
意象对话学员感悟:边界感初探

       当我们慢慢地一点点地去体会和整理自己内心中的小的自我的时候,慢慢地我们会发现,我们与周围的环境就可以发生一种很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叫做有界而无限。一方面呢,我们和万事万物都是有边界的。我是我,你是你,我会很清晰明确的知道,我和你的边界在哪里,我和他的边界又在哪里。我会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会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的在乎的人。我能够拒绝掉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在“我好你好世界好”的是三赢原则中,我好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像过去一样用一种牺牲似的,讨好似的方式去为别人奉献爱的时候,那么当我不好了,我无意识地会对周围人进行一种指责和控诉,看,都是你们把我害成这样的。所有的人最终都不会好。另一方面,因为我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到别人,越来越能够跟别人发生会心,所以我们会体会到一种感受,就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当真正地理解和共情发生的那一刻,也许我们和对方都会潸然泪下。关于会心这块,最重要的是修为自己,放弃你对外界所有人事物的期待和执着,专心的修为自己。这个过程特别像一个意象就是洋葱。我自己的情结就像洋葱皮一样一圈一圈地把真我给缠住,让我看不到真爱和真心。当我自己修为好了之后,我自己就能够越来越好地去理解和接近自己的真心。我们能够越来越理解和接近自己的真心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越来越理解自己,越来越有边界和力量。我们也能够越来越理解到别人的心,与别人发生会心。虽然别人的心还是有可能被一层又一层厚重的洋葱皮包裹,但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感应律感应到别人的心。心和心之间是可以穿越障碍,直接靠感受可以感应到别人的心。这个时候,我们不执着于外界的改变,反而其他的人事物和我们产生了一种一体感。这种感觉非常地玄妙而愉悦。当然,我也许此生不能够达到那种与万事万物合一的状态。但只要不断地去做功课,内心哪怕有一个小的自我的部分达到有界而无限。我们的生活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张德芬老师《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反复说到了一句话,就是,亲爱的,外边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看了大量的张德芬的书,很自恋地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这句话。后来慢慢地发现一个问题,张德芬老师是真的明白,因为她经历过了,用心感悟过了。而我只是头脑层面的明白。只是头脑层面的明白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明白了很多,但是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心理学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变化,不入心的东西很难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指导。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看了很多的鸡汤文,觉得特别满足自恋,觉得写得都特别好。但现在已经基本不喜欢那种文章了。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在自体-客体关系当中,有一个关系单元中自体是一个特别依赖的孩子,客体是一个强大的控制型的母亲。我往往会发现,在这个人的关系单元中,还有一个关系单元是自体是强大的控制型的一个很有权力很有社会地位的女人,客体是一个很柔弱的依附型的女子。这就是说,有的时候,自体也是客体,客体也是自体。投射到外界的话,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当我们对内在我们的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都不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越不接纳什么样的人,我们生活中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我们越害怕什么事情发生,什么事情就越会发生。这是因为内心我们不接受的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的时候,他们会进入阴影和影子的部分。阴影和影子的部分也需要被看到,被理解,被回应。而且他们的驱力是无穷大的。他们在内心不被接受,不被看到,不被认可的时候,就会不断地外投,让我在外界满足他们“被看到,被理解,被回应”的需要。像前边所说,自体客体互相转化,别人自己相互转化,生命中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你所遇到的一切的人事物,都是自己内心吸引和幻化来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要对一切负责。


      我觉得我们最大的功课之一。就是在家族中建立边界。在家族中进行有边界的爱。这点很难做到,因为有时候我们的爱不那么纯粹,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并非我们所爱的人的需要。有的时候我们自己边界不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伤害。我们很容易被负疚感控制,毕竟她生了我养了我,我不能………………。毕竟他或者她在经济上完全支持我,我没有很多的经济来源,所以我………………。毕竟他或者她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所以我………………。在上边的关系中,好像有一个付出者,有一个索取者。但是,付出者也是索取者,索取者也是付出者。索取了什么?索取了别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的全能般的自恋的满足,索取了世界是围绕自己转的极大的自负,也索取了别人的灵魂,因为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像一个提线木偶一般被一个无形的东西牵着鼻子走的代价,生存下来了,真的只能说生存下来了。付出了什么,付出了自己一生的自由,付出了自己一生不能做真正自己的代价。我拿我自己做例子,大学的时候我自己不想学老爸给我报的那个专业。但是整个家族都给我施加压力,最后我不得已报了一个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尽管我知道我高中物理基本没有考及格过,尽管我知道我对物理有多么的厌恶。我还是屈从了。我认为他们是为我好的,是爱我的,毕竟,我按他们说的走,我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父母就有人是做那块的。


       上了大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一方面,我对数学物理之类的东西的厌恶展现的淋漓尽致。每天平均上4个小时的物理数学课,弄得我非常的恶心愤怒和厌恶。我开始逃课,即使考试前,我也没办法让自己多看一小会书,因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同时,我的人生变得消极而颓废。我不断地出去吃饭喝酒玩游戏看电视剧,就是不“正儿八经”地学习。最可怕的是,我的自我被完全给压抑和限制后,那种被压抑到极致的愤怒和委屈让我在人际关系中充满了冲突。那个时候,把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厌恶,把对父母的愤怒和愤恨都投射和染到了同学老师的身上,我无意识地做了很多地错误的事情。每次打电话都会嚎啕大哭,父母只有那句“你毕业后就明白我们的苦心了,你现在坚持坚持”。记得那时候,每学期不认真学习,会挂好多的科目,父亲母亲还跑到学校来找各个老师主任等等替我考试过关做更多的准备。那时候处于很严重的抑郁状态(那个时候不知道,现在有所觉知),也没什么朋友,只能凌晨三四点在宿舍的被子里哭一会。那个时候的心情,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所有的家族里的人,一句为你好,就把所有的事情都给搪塞过去了,我那个时候已经抑郁的目光呆滞两眼无神了,而他们还是一心执着于我毕业后能够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上。对人的感受的感受能力基本为0。

 
意象对话学员感悟:边界感初探
       大学毕业后,发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老爸的公司开始全国性统一考试了。以往职工子女都可以直接进入的。我考试过程中,很多题目是蒙的,即使我会做这个题目。考试考到一半,我的潜意识就让我的肚子很疼,我没法再继续答题。我出去了。39分的“表面上的及格线”我没有过。老爸暴跳如雷,开车一路回家没跟我说一句话。回家之后,当成绩出来后,老妈在厕所里哭的整个楼道都能够听得见,老爸有的时候喝完酒回来哭,说我不认真,说我辜负了他的苦心和期望。我确实知道,为了那份工作,他背地里做了很多工作,花了好几万块钱。一方面,我很有内疚感。仿佛他们的不开心不幸福都是我造成的。另一方面,我的心里充满了报复的快感。虽然那时候我已经开始接触心理学,我的真我有一部分还是要告诉我要走心理学,但还有一部分,我还是敢于承认的,是出于我折磨多年积累的被压抑的愤怒委屈等的情绪的一种报复。不过还是自恋一下,那个时候,虽然压力很大,最终还是很坚定地选择了心理学的道路。于是,爸爸让我去参加第二次考试,其实是给没有考过的职工子女开的一次后门,我直接告诉他,不,那不是我想要的,如果进了你的单位,我的人生什么样子,我一眼就望到底了。我不要过那样的人生。现在,虽然还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刚开始挣的钱不多,比如因为情结自己又想谈恋爱又不敢去谈恋爱,但走到这条路上,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心,越来越幸福。自己知道走对了。

       后来,做深度体验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要为这些东西负责。我的自体意象,依赖父母依赖惯了,我其实想的是继续这种依赖,这会很舒服,一辈子找一个收入不错的,比较轻松的工作,也不错。我再往深处看,我发现,如果我没有听从父母的话,没有按照他们的那种想法去活的话,那种无依无靠的虚无感和被遗弃感是我无法承受的。但我的真我这样活,又会很憋屈,很愤怒,很不舒服。两股能量一直在角力,仿佛把我撕裂了一般。我自己的自体意象边界比较稳固之后,我又去看客体意象。我发现在父亲和母亲的感受中,那种不安全感,不稳定感,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对他们的影响是更大的。所以,他们倾向于让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趋向于稳定。这也是我上大学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倾向于去考公务员的原因。有的时候不是他们自己愿意考,是他们牺牲在了让父母的不安全感得到安抚的这一个陷阱里。所以,我想说的是,一方面,我们自体边界和自我边界不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按照外界期待我们走的道路去走,来构建一个假自我,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而不是总是怪罪外界让我们这么不舒服。第二,我们给予别人的到底是爱还是出于无法承受失控感的控制,是爱还是伤害,我们要做一个很好地觉知和分辨。人,是很无知的,也是很有限的。什么时候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限性。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家族中建立有边界的爱。如果我们身边总有人试图控制我们,我们要建立好自己的边界,同时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知道:不论你是我的什么人,你只有建议的权力,但却没有替我做决定,代我做我人生决定的权力。我可以分清你的爱和你的控制,在你试图控制我的时候,我会很坚定地说不。即使你如何难受,我如何负疚,我都会明白,最终我过得开心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而我的人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你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的安抚。我真的开心快乐幸福起来,才是对你最大的负责和爱。第二,如果别人需要我们帮助,我觉得我们尽量不要给出具体的建议。我们要做的只是去感受对方,去聆听对方,去帮助对方发现他真实的自己,那么他自己就会慢慢地为自己负责,做出最适合他自己的决定。否则,我就会费力不讨好。我去帮别人做了重大的人生决定,别人到头来还有可能埋怨我,要不是因为我的决定,他也不会落到如此田地。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我们有的时候可以依据我们的人生经验去给别人一些指导,告诉他们每种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和后果,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请你为自己负责,自己做出决定。这样,我们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学会为自己负责。第三,不要用牺牲的方式去爱你的亲人,不要觉得在家族中牺牲很光荣。有的家庭,父母和兄弟姐妹就如同吸血鬼一般。自己过得苦哈哈的,还要去补贴弟弟妹妹的生活。这是完全不可取的。一方面,这会对你自己的现在的家庭产生很多影响。第二,你自己会慢慢地垮掉,而你的兄弟姐妹也会无意识中产生负疚感,活的不能够幸福开心快乐。第三,我觉得自己是爱,但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现在很多家庭,父母重男轻女。比如我是姐姐,我有个弟弟。父母百般宠爱偏向弟弟。我会发现,在绝大的数的情况下,弟弟的各方面成就是不如我的,因为他承受了太多的溺爱和关注,他已经没有去创造自己价值的动力了,他也不需要了。舍得让我们爱的人受苦,在这方面建立边界,恰恰是一种最大的爱。

 
意象对话学员感悟:边界感初探
        我有的时候有一种观点,我们的父母,爱人,亲人,朋友,同学以及与我们相遇的每个人,他们的身上会有大量的子人格。有的时候他们就是个孩子。跟孩子相处一方面要去体会她的情绪,另一方面又要建立边界。在那个当下,他们并不是父母啊,他们只是个孩子啊,孩子的每个不合理要求都去满足,那不是去害他么。有的时候,他们身上会沾有一些魔鬼原型的劲,这个劲最擅长拿着爱,自恋和负疚感来控制你,这个时候你也要温和而坚定地说不。否则害人害己。在《花千骨》中,我看到了最有边界的人是笙箫默。在子画替千骨承受了卜元鼎之毒的时候,笙箫默没有对子画说:“你不能死。”而是说,你死前还有什么心愿,我去帮你实现。你如果有一天快要撑不住了,我去陪你最后一程。对生命的最大的尊重和边界莫过于此了。我尊重你的选择,我也愿意陪着你到最后一刻,那种支持始终都在。我把自己的悲伤深藏在心底,换来的是一种成全和最大的爱。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最聪明的人就是连宋。连宋和笙箫默一样,很有边界感。当他知道夜华决绝的要为爱假死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夜华的决绝,最终选择了默默地支持和陪伴。在天宫的任何重大事件当中,他对别人的感受能力如此之强,看得明白看得通透。他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很多人,成全了很多人。这也是为什么连宋和成玉在天宫地位很高的原因。对连宋最大的感觉就是灵活。但连宋并非没有力量。在素锦把素素捉走,来看濒死的夜华的时候,一向嘻嘻哈哈,玩世不恭的连宋一反常态。他很有力量地怒斥素锦:“你只不过是我夫君的一个小小的天妃而已,竟敢如此猖狂。给本君滚出去。”素锦也被那股很男人般的力量给震慑住了,不得不退了出去。在灵活性方面,我还真的要好好跟着两位学习。该男人的时候,要拿出男人的力量和勇气。该女人的时候,也可以如水一般柔情。每个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

      最后说两点,在不断地去实现有界而无限的过程中,有两个技巧特别好使。1.包容性替身技术。这个技术是把你怎么样换成我怎么样。重点不是在建议分析上,重点是在谈感受上。这样的话,别人可以感觉到自己没有被胁迫的感觉,他会更愿意跟你交流,更愿意和你沟通。同时,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会更近,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比如在这篇文章中,我把很多应该说“你”的地方换成了“我”,我就会自恋地觉得这篇文章的边界更清晰了,同时与自己和别人的感觉更加地贴近了。我们可以试试,在生活中,不断地把你换成我,这样交流沟通起来也许会更畅快一些。2.就是当你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你就用包容性替身的技术,不断地用自己的理解去重复她刚才说的话。如果有个人问你,我该不该离婚,我回答能和不能都不可以。回答能,我将来要为他离婚的后果负责。回答不能,我要为他不离婚的后果负责。他也会无意识把离婚或不离婚产生的后果推到我身上。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去用包容性替身技术去重复与我们交流的人说的话,奥,刚才我说道我丈夫对我很冷漠,我会感觉到特别愤怒,特别委屈。我感觉到这些年我做了这么多,他却没有一点表示。这样,对面的人就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比如有个人要自杀,我可以说,奥,我现在有个想法,就是我想去死。因为我觉得全世界确实没人爱我,我太孤单了。一是我理解了他的感受,他就有可能真的不去死了。二是,我在心理上实现了他想死的愿望,但我会强调这只是个想法,并不一定去实施。有的时候很多东西在现实中完成了,就不用去现实中去完成了。如果在现实中真的应验的话,有的时候就是一幕幕凄凉的悲剧。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不必为了我们有任何的想法感到羞耻和愧疚,任何的真实表达也不应该受到惩罚,但我们要把内心世界的东西转换为现实行动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去去染,考虑下行为的代价。或许,这也是一种边界感的修炼。

 

转自见证我的成长之路微信公众号,作者胡志轩授权发布于心海湾相关网络平台
 


心海湾端午节期间安排刘宪老师的《意象中的客体关系自体成长工作坊》
点击图片查看链接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