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打“鬼”的故事—战争背后的神话故事

每年八月十五日对于中国人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曾经在这一天经过了多年的奋战终于让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而同样这一天对于日本人也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日子。比如每年这天往往会看到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或者在广岛纪念核爆多少周年的祈愿和平仪式。可见这一天在日本也格外被纪念,只是不是叫日本投降纪念日,而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终战纪念日。所以看上去两国经历着相似的历史,却讲着完全不同的故事,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和行为。很少有日本政治家愿意直接坦率的道歉,即使当年田中角荣访华时谈到中日战争时用的词也是“迷惑",大概就是因为只考虑自己而没顾及别人,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这样程度的意思。而普通的日本人对于战争的看法,许多人的看法也是认为真相是什么是不确定的,还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不能以胜者写历史的观点去看对错。两国完全不同的叙事角度和观点,可以说不管在头脑层面如何辩论,都难以完全说服对方让对方心服口服。有人解释为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文化,导致他们去否认侵略。这样说看似有一些道理,不过如果从日本人对于战争的观念,他们心理是不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侵略"时,就会发现这涉及到一个民族和战争有关更深层的心理,而与这个深层心理直接相关的就是这个民族的神话和童话。

 

那么这种在外人看来显而易见的侵略行为,在日本人心态中他们对自己做的事情又会怎么叙事呢?有许多日本出版的书籍涉及到那段历史时,在描述上都不太用“侵略"一词,而是用的"进入"。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年有次去日本,到过作为宗教祭祀场所的明治神宫参观过。在那里发现有个角落专门介绍明治天皇生平,可以从里面的历史叙事中看到一些日本人的心态。明治天皇在日本人心中地位很高,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一下摆脱落后弱小的国家形象,成为脱亚入欧的资本主义强国,进一步将国土扩张到中国乃至东南亚。这样在外国人眼中明显是侵略者的样子,在日本人自己的眼中则是另外一副样子。在明治神宫中记录了明治在位时发生的一些政治事件,其中就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视角的叙事方式是这样的“日清战争开战后数月,我军的胜利越发明朗。明治28年2月,清国通过驻北京及东京的美国公使向日本求和,日本也同意了。4月17日,签订了议和条约,21日,天皇在大本营恩准了此议和。”可以看出这种叙事角度中充满了作为胜利者的一种优越感,就像勇士经过艰苦战斗后迎来了最终胜利一样。完全没有任何的和“侵略”有关的叙事印象。

 

所以可以说,在日本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的心态,一方面体现了其作为武士的英勇,另一方面就是被周围列强大国所包围,为了在艰难时局之下生存,就要以小博大,通过英勇的出击,最终战胜强者取而代之。比如在日本人看来甲午海战的起因是因为长崎事件中定远致远号"侵略"日本本土。二战是因为英美切断日本赖以生存的石油生命线,为了国家存亡不得已开战。并且更是以英雄自居,为了“解放”受英美殖民统治的亚洲各国,建立东亚共荣而战斗。广岛长崎的核弹也加强了自身是战争中的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的心态。这种心态就像空气一样弥散在这个岛国,在心灵深处影响着人。这种影响往往来自于一个民族的神话,让在其中的人从心态,观念到行为上都高度演绎神话中的故事脚本,而关于日本人战争背后的心理,与此相关的一个童话就是桃太郎。

 

桃太郎的故事

 
 

桃太郎原篇比较长,简略概述的话,就是有一对年老的夫妇,有一次在河里捡到了一个桃子。拿回去打算切开要吃的时候,发现里面原来是个男孩。他们很开心,给这个孩子起名叫“桃太郎“,于是就当做自己孩子养大。

 

桃太郎长大以后,有一天有个到家做客的老伯伯告诉他,对面有个鬼国。住着很可怕的大鬼,专门欺负当地百姓。桃太郎听了很生气,决定要出征鬼国,消灭这些大鬼。

 

在去鬼国的路上,桃太郎路上收了几个动物。分别是狗,猴子和雉鸡。然后到了岸边在船夫的协助下登陆鬼国。

 

鬼国城池防守坚固,猴子凭借着灵巧渗透进鬼国内部,打开了鬼国的大门。而大鬼也被冲进来的桃太郎一众惊醒,出来要吃掉他们。这时桃太郎吃了一个糯米团子,让自己增进百倍力气,加上其它动物的配合,终于制服了大鬼。

 

打赢大鬼之后,桃太郎带着鬼岛上的金银财宝,衣锦还乡。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并被作为日本第一勇士而崇拜。

 

在这样的故事结构中,很容易看到自我认同自身是小的,这种小也是作为弹丸之地的岛国面对周围地大物博的大国时的一种心态。但是虽小却十分英勇,在不断的去通过战胜比自己更大和更强的对手这一过程中,体现自己的英勇,取代原有的强者变成新的强者。而在故事中的转折点也是当桃太郎听说在所生活的岛外还有强大野蛮的“鬼",并且欺负当地的人民时,为了表现自己是日本第一勇士决定入海出征"鬼"国。虽然这个过程九死一生十分危险,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英勇,为了所谓的正义也必须去战。战斗的结果就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最终消灭了“鬼",解救了岛外的人民,但并没有把鬼的财宝给岛外的人,而是带回了大量金银财宝衣锦还乡。因为打的是“鬼",所以打的过程心理也没有内疚,并且在打的过程中更加认定自己是正义且英勇的。通过战斗最终超越了自身的“小”,让自己不再仰视强大的鬼,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强者。

 

而故事中出现的其它动物意象,也是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民族其它部分性格的体现。

 

猴子,猴子本身就是灵活的动物。在一些神话或者童话中,有时以捣蛋者的方式出现给故事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在桃太郎故事中猴子凭借着灵巧首先打开了鬼国的大门。这就和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的间谍已经渗透到许多层面,对于布防等许多国防机密已经了如指掌,打开了“鬼国“大门一样。

 

,狗是一种对于主人非常忠诚的动物,哪怕这个主人做了许多坏事,它也会坚定不移的跟随主人。另外狗和狼是一族的,它们有时会互相转换。就像在日本本国礼貌,遵纪守法的公民,一旦出征海外,就由狗迅速摇身一变为狼,保留了忠诚与团队性的基础上,充满了嗜血与残忍,为了“打鬼”变得格外的凶残。

 

雉鸡,雉鸡一方面具有攻击性,另一方面其羽毛艳丽夺目,非常引人注目。过去武将有时会用雉鸡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头盔上,在战场上炫耀着自己的英勇与威风。象征着“打鬼“的背后本身就有炫耀和展示自己英勇之意。

 

这样看起来像是给小孩子看的童话,却已经在日本人心中种下了一种崇尚武力的精神。恰好在日本军国主义开始的明治时期,大约明治二十年(1887),桃太郎的故事开始入编在日本小学的语文教材之中。

 

“鬼”在日语语境中,往往是那种大而且凶恶的形象。那么打“鬼”,这种把外面世界的人当成是“鬼”的认知,也大量出现在日本二战中的宣传。比如新闻中会称英美为“鬼畜英美”。而从心理分析上来说,这种投射一般都是内心中的阴影部分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也就是说自身心里有鬼才容易在别人身上看到鬼。而日本人心中自认为伟光正的昭和男儿,在别的受侵略国家眼里恰好就是凶神恶煞的鬼子。那么为了压抑内心中良心的不安与内疚,就需要杀更多的“鬼”,来不断强化对方国家的人是邪恶的,自己做的是一项正义的义举。比如日本新闻当时就对在南京进行百人斩的将士报道美化为一种英勇义举,在这里丝毫看不出对方国民作为“人”的存在。

 

所以对于神话故事的了解,是可以知道一个民族大概的发展走势。在桃太郎这个故事中,故事的转折在于桃太郎最终是要出海的。所以哪怕二战战败之后,日本依然奋发图强,在几十年的时间就在经济上追赶上了美国。这时“出海”就体现在经济层面,比如日本企业大量并购美国公司,购买当地地产,甚至一度差点买下美国。而到了现在,随着安倍的遇刺,战后一直被日本右翼视为枷锁的和平宪法开始重新面临着修改。修改名义上的目的是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而从神话象征来说,就是可以再度正常的“出海”,名正言顺的向海外派兵,甚至可能再一次的去“打鬼”。

 

总之,一个民族的政治与战争,根植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层,也就是这个民族的神话。当大多数人认同了这个神话,就构成了这个民族的命运。二战中另一个轴心国德国也是如此。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二战之前就通过德国人的梦,发现沃旦,也就是北欧神话中的奥丁神,开始在德国人的潜意识中大量活跃出现。荣格在自己的梦中所看到的就是一头金发野兽又开始重新出笼了,由此预言可能德国人将会引发社会革命或者战争。那么表现在实际中,北欧神话中对光,或者太阳轮的崇拜,其符号就被篡改为反向转的纳粹风格的万字符。其领袖在当时的德国被认为是取代旧神,新时代的神的代言人。所以在当时的德国,万字符取代了十字架,希特勒取代了耶稣,完全复活了被基督教视为异教的奥丁神。而北欧神话中诸神的黄昏这部分故事,讲述的就是诸神齐聚进行一场大战,最终使整个世界被火焰所吞没而毁灭,最终在灰烬之中诞生出一个新的神的秩序。可以说是整个德国当时走向战争的深层心理动力。最终导致整个欧洲陷入火海,自身也在火焰之中彻底毁灭。

 

那么反观中国,虽然经历了很多战争,但总体来说主动入侵别的国家的战争相对来说还是少很多,大多是出于保家卫国而进行的。这点依然可以从中国的神话或童话中发现线索。中国许多的故事中所描诉的战争,大多是一种被动式的战争,而不是为了抢掠财宝主动发起战争。比如有的故事中出现恶魔侵袭村庄,然后村里有个英雄出来战斗把恶魔打跑,从此村子又重新过上了和平的日子。又比如像后羿射日的故事结构,也是开始老百姓被天上十个太阳烧的不胜其苦,后来出现后羿出来以射日的方式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最终又重新复归原有的和平生活。总之类似的故事主题都是和保护老弱妇孺,解救一方于水火中有关的英雄的故事。这种英雄的特点和西方故事中的英雄相比,更具有一些侠骨柔情的特质。

 

这样的故事结构就决定了相关的行为方式。比如同样是出海,中国和其它国家就不一样。中国历史中大规模的出海可以说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上早于西方大航海时代约一个世纪,规模上更是达到了上万人,并且在船的体量上也远超当时的西方。出航的目的也不是向西方那样占领美洲大陆殖民,抢夺黄金这种侵略式的占领更多地盘。而是"宣德化,而柔远人。"将中华文明传播给四方,以文明之德化四方之人。最终的结果就是四方受德化感召,而来中心之地-中国觐见和朝拜。总体来说是一种“居于中心,待四方来朝"的心态,那么这种基础上形成的性格,就会更少侵略性而更平和。

 

总之一个民族的神话和童话就像孕育这个民族性格的心灵土壤一样,在此土壤上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行为方式。由此可以看到那些在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心灵年轮。

 
 

作者介绍

易滨

水晶级意象心理师;

心理协会会员;

深入探索潜意识十年左右,在其中自我建立的过程中寻找出个人风格。修通情结的同时也注重外在的转化与应用,使得个人潜力得以实现,探索出一条心理学在现实具体职业中得以应用的一条路。

心理咨询寄语:相信每个种子在合适的环境下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转自公众号:意象对话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