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父母,都是自己孩子的重要客体。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每一个人最重要的客体关系也就是和自己父母的关系。
在孩子的幼年,需要父母在身边,给出现实层面的理解和支持。
在Ta非常幼小的时候,Ta通过哭闹表达Ta的需求,如果有一个温柔耐心的妈妈在身边,让Ta饿了有得吃,冷了有衣服保暖,拉了粑粑有人换裤子,Ta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善意的,Ta的需求是应该被满足的。
再大一些,Ta可以行动了,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摔倒了,受伤了,有人会照顾Ta,拥抱Ta,于是Ta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
开始读书以后,会面对同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如果有父母站在Ta的身后支持他,鼓励Ta用自己的能力去面对同学之间的冲突,并永远站在Ta这一边,Ta就知道这个世界有人会永远看着Ta,自己是有坚强的后盾的。
所有的这一切现实层面的支持,在漫长的岁月里,会逐渐成为一种信念,或者用术语来说,就是内化了父母的人格。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在Ta长大成年以后,Ta觉得这个世界就会如何对待Ta。生命最初的重要客体关系,会被复制到成年以后的各种重要关系里面去。
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成年,离开父母。到那个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给予现实层面的支持;也或者父母就已经没有能力去支持一个成年人的需求。于是此时,那个内化的父母的人格就以“信念”的方式,慢慢的起作用了。那个生命最初的客体关系,也在Ta的生命中慢慢展开。
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一直坚定的支持和信任孩子,那么在这个已经成年的Ta内心,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世界是善意的,我是可以做到的,大家都会支持我的。于是,怀着这样信念的Ta,有完全的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并好好的生活。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总是觉得Ta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或者总是觉得Ta还小,不放心Ta去面对那个危险的世界,那么Ta的内心也会有一个信念: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我做不到,大家不会支持我的。于是,在成年以后,Ta内心的信念变成了现实,终将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
由此看出,给到孩子一个确认,告诉Ta:你是对的,你可以,你能做到,这些确认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这样的确认,甚至比培养孩子现实层面的能力还要重要。
如果我们是父母,我们就已经正在做我们的孩子的重要客体。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未来的外部世界对待我们的孩子的样子。
你希望那个世界是善意的,还是不安全的?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图由心海湾及其友人提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