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关于心理咨询的误解

误解一:有病的人才去接受心理咨询。
前两天周末,和朋友一起吃饭。无意之间,关于彼此未来的发展和规划。我提及自己职业愿景就是成为优秀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朋友说到,那些去找你咨询的人,是不是都有病呀!
我知道他这个不是开玩笑的语气。我耐心解释,有病应该去医院,而不是找心理咨询师。
 
比如说:失恋了,最近遇到工作压力很大等烦心事,觉得坐卧不宁。身体检查也没什么毛病,这就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当然还有一部分想要了解自己,想要自我探索,也会来心理咨询。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并不低,只是进一步完善自我,属于个人成长类型的咨询。
 
再就是抑郁,我们所谓的心情不好,其实有可能是抑郁症,只是被很多人忽视。不过现在对于抑郁,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所以,来心理咨询的并不是有病,有病需要去医院,去精神科,需要吃药。心理咨询不需要吃药。
 
误解二:心理咨询师,可以帮你出谋划策,解决很多问题。
 
网络上有个“冷爱”的公众号,今天我看了里面的文章,里面的咨询师很认真的回复,提问者目前情感问题的原因,和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他的文章浏览量很高,并且能够看到冷爱的确帮了很多人找到方向。
 
很多人期望的咨询师就是这样,自己有了问题,咨询师这里有方法,然后告诉自己该如何去做就可以。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看起来那些给人方法和建议的咨询师好像更加理解来访者,给予来访者当下问题的迅速的解决。
首先,没有足够了解给出的建议,往往咨询师根据以往经验,是否符合当下来访者并不一定。
 
其次,给出所谓的问题答案,可能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深圳心海湾心理(心理咨询&个人成长)

 

第三点:有一部分人的问题就是因为不愿意深入思考和担当,咨询师贸然告诉来访者应该如何处理自己情感问题,其实某种程度上只是来访者原来模式的呈现。
 
第四点:给出答案和方法。有可能忽略来访者问题底层的进一步原因。只是治标不治本。
 
第五点:心理咨询的理念就是中立,相信每个人有能力为自己负责。咨询师给予方法,有可能是代替来访者成长。同时也可能剥夺来访者为自己负责。
 
第六点:咨询师没有足够了解,很可能跑到来访者前面。虽然咨询师经验丰富,但是也应该保持空杯的心态。当然,我并不是说和咨询师不应该给予来访者方法。我想表达给予来访者方法,只是浅显的问答和共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
 
 
误解三:你不是心理师吗,应该非常善于沟通,怎么总是说话很少呀。
 
大众眼中,去接受心理咨询就是咨询师给予你滔滔不绝的各种指导。如果碰到一个咨询师,竟然不说话,还在一直等你说话,你也不说,感觉就特别尴尬。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底就是倾听,能够耐心的听,善于听,理顺对方表达的核心意思。咨询师过多说,有可能让来访者忘记自己要说什么。
 
误解四:去接受心理咨询,应该是比较愉快的一件事,怎么会感觉不好受呢,这不花钱找难受呀。
 
被心理咨询耐心的倾听、共情,会感觉很舒服。无论你是否在生活是主角,而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想尽一切办法了解你。随着咨询深度的增加和自我暴露,来访者感觉咨询不像前面那样“舒服”。咨询说白了就是:面对、接受、当下、转身走。就是面对的第一步,往往是残酷的。比如说: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有能力爱孩子。但是,我们心底往往不承认这些观点,总是在渴求那个不在意我们的重要人。比如说:妈妈就是更加爱儿子,作为女儿只能接受,而接受往往特别难受,我们总是在回避这一切。
 

当然,我也有种挫败感,自己写公众号2年了,身边的朋友也是不了解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科普任重而道远呀。

 

文章经授权,转自渡心人公众号,作者:追梦组合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