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师朱建军聊情绪:异己感、异物感

在预期本应是自我所在的领域感到有非我的东西存在的迹象,此时 所产生的感受就是异己感。如果非我的东西是物质的,那么就是异物感。异物感也是异己感的一种形式。


异己感能让人发现外物的入侵,保护自我的边界。


其实, 自我与非我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身体上的界限还算比较清楚,我的皮肤之内是我,我的皮肤之外就是非我。不过,这个界限并不 是绝对的——孕妇肚子里的胎儿对于孕妇来说是“我”还是非我呢?从孕 妇的感受上来说,她们通常会把胎儿看作“我”的一部分。如果这个孕妇 不爱这个孩子,她就会感觉胎儿属于非我。


精神上的界限则很不容易确定。所谓“我的思想” ,绝大多数都不是 原创,而是得之于教育或是受别人的熏染或启发,可能会与别人的思想 很相似甚至完全一致。由于这些思想是构成一个人精神自我的成分,因 此如果是在两个思想上很一致的人之间,哪里是他们精神自我的界限呢?这就不容易界定了。


虽然人的自我和非我之间的边界并不容易界定,但是为了保有我感,人往往需要持续地对之进行界定。因此,人会在各个层面不断地分 辨我与非我,当发现非我进入或侵入了“我”的疆域时,就会产生异己感。


多数情况下,异己感是一种不愉悦的感受;少数情况下,异己感可 以是愉悦的。


身体层面的异己感,有一种是被侵入感。比如,有什么东西卡在喉 咙中或是耳道中有异物的感受,都属于异己感。人在有这种异己感后, 会试图把异物排出体内。


如果人的身体的某些部位的神经损坏了,不再有正常的痛痒和触感,那么人也会感觉它如同一个异物,并对它产生异己感。比如,有的 受伤者会觉得“这只手不像是我自己的了” 。此外,身体上长了痦子、赘 疣,或是皮肤上扎了刺,人也会对此产生异己感或异物感。


在精神上,如果人在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和自己 平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很不一致,就可能会产生异己感,即感觉“这个念头不是我的” 。或者,当人对某件事的感受和平时对这件事的 感受很不一样,他也意识到了这个不同,他也会产生异己感。此外,如 果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可控性突然降低,发现自己管不了自己,也会 产生异己感。


如果这种异己感比较轻微,人就会有些迷惑,感到有些不舒服。如 果这种异己感严重到一定程度,人甚至有可能断定自己像是因为“被附  体了”才会有这样的念头、感受和行为;或是断定自己被“一种外部的邪 恶力量用一种神秘的方式入侵了心灵” 。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常常会有  这类妄想,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异己感,且这种强烈的异己感让他们相信“这不是我的念头、感受”。


在一个团体中,如果有人与众不同,让我们隐隐感觉到他和我们不 像同类,那么我们对这个人也会产生异己感。这种不同未必很明显,未 必明确违反了这个团体中的某个规则,他可能只是与团体稍有些不合拍,或是他在某些小地方稍有些异常。


对于异己,人的本能反应是排斥或排除。如果感觉有异物卡在喉咙 中,人就会努力把它吐出来。如果感觉有些念头不是自己的,人就会否 认、压抑这些念头,将这些念头压到潜意识中去。人还可能会吃精神类药物,以消除这些非我的思想。如果团体中有个人让大家产生异己感, 大家就会疏远、排挤或是打击他,最好就是把他从这个团体中赶出去。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寄养到爷爷奶奶家,那么当他回到父母身边时,往 往会激发父母的异己感,导致父母在潜意识中排斥他。要是他有个一直 在这个家里长大的弟弟或妹妹,他就更有可能得不到父母的偏爱。母亲 在潜意识中的态度更可能像一头母兽,对待他会如同对待一个“染上了  别人家味道的小崽子” ,希望尽快把他赶出去。在动物本能的层次,如  果这个有异己感的成员不肯离开,其他人甚至会有希望他死掉的冲动。


这种排异的本能,在动物层次对身体是有益处的。因为如果体内有 异物,那么当然应该排出去。那些让人有异己感的念头、思想和冲动, 是与其精神自我不和谐的,人很难整合它们,因此排斥它可以让精神自 我免遭冲击。一个家或是一个团体中的那个异己分子,也许会危及这个 家或是这个团体——在两国交战时最明显,异己分子可能就是一个混进 我们之中的外国间谍,要是不排除他,其他所有的人都可能会受害。


不论是身体内的异物还是精神上的异见,抑或是团体中的特别的人,给人带来的异己感在身体上都有着类似的感受。这种感受都是一种 虽然可能不疼不痒,却在哪里有些硌的感觉,或是一种身体上局部不舒 畅的感觉。在意象中,异己感会被表达为房子里进来了侵入者这类意象 的故事。


然而,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那样,并不是所有非我进入都会给 人带来不愉悦的异己感。有时人并不会产生异己感,或是有异己感但属 于一种令人愉悦的异己感——在异物能被接纳甚至是得到欢迎时,人就 会有这种感受。比如,那个非我的异物是可食用的,或是象征着某种可 食用或是可被吸收的东西。如果将卡在喉咙中的食物咽下去了,就不会 再带来异己感,它就变成了正常的食物。再如,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念 头后,人会感到这个念头有异己感,不像是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衍生出 来的。如果人在此时把这个浮现出来的异己念头解释为“老天赐予的灵  感” ,他就可以接纳这个念头,且不但不排斥它反而还会很高兴。这样  一来,异己感可能会消退,或是虽然不消退但可以转变成愉悦的异己
感。接下来,这个念头会逐渐与他之前的知识体系相融合。


从心理学视角看,这些似乎莫名其妙地浮现出来且激发了人的异己 感的念头,其实都来自人的心理世界,来自人的深层潜意识,来自人的 阴影人格。如果了解深层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什么是深层潜意识、什么 是阴影,也相信这些念头来自自身,就更容易接纳这些看起来异己的念头,并能逐渐理解消化它。这样,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异己感就会逐渐消退。


孕育时,孕妇的子宫内有一个“异己”的生命,因此她在感觉到怀孕 之后往往会产生异己感。这种异己感有不愉悦的一面——即使孕妇很希 望自己怀孕,其潜意识中依旧可能会有不舒服的异己感。毕竟,肚子里 有个异物,这本身就会让人不舒服。孕早期的孕吐从生物学和医学上都 各有解释,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原因之一就是异己感导致孕妇的身 体产生了排异的反应。吐,就是试图把肚子里的异物吐出去。如果孕妇 在潜意识中不想要孩子(比如,和丈夫感情不好、对公婆不满,或是嫌 有了孩子不自由等),那么这种异己感和排异反应就会格外强烈。正常 情况下,孕妇会慢慢喜欢上腹中的胎儿,因此这种异己感会逐渐变得愉 悦。在胎动开始之后,异己感会更加明显,尤其是被胎儿踢肚子,尽管 此时的异己感非常强烈,但是对于很多孕妇来说却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体验。



异己感或异物感还可以随着感觉适应或是心理上的习惯而消除。比 如,当一个人和一个陌生人住在同一个房间里时,他在最初会对这个进 入自我空间的陌生人产生异己感,但是随着双方渐渐熟识,这种自我空 间里的异己感就会慢慢消失。再如,人在刚刚安装假牙时总会产生不同 程度的异物感,但随着时间推移,假牙会渐渐地进入这个人的“我的身  体”边界里,异物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人在吃东西、说话时也不会  觉得假牙和自己的真牙有什么不同。深圳心理咨询


总结一下,异己感是感到了非我侵入了自我的领域,通常情况下, 为了保护自我,人都会本能地排斥这些非我的异物。不过,随着慢慢适 应,有些异己感会不复存在。在有爱的情况下,人还会接纳那些非我的 异物甚至是喜欢上这些异物。不论这里所说的爱是对食物的喜爱,是友 爱,是亲子之间的爱,是伴侣之间的爱,还是对新思想的热爱,都可以 让人接受异己,从而打开自我的边界。爱,让异己感变得愉悦。


摘自朱建军《情绪词典》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