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烁方:怎样写好心理学文章

一直有心写这样一篇文章,暗中酝酿了不少时候,这次借着柿子味道的平台,和玉虎的发心带来的一点 推动,终于有机会写出来。刚写了这么两句,突然觉得写文章很像生孩子——精子、卵子和子宫缺一不可。


精子

写作需要动力,这是一种阳性的能量。动力就是那种想干点儿什么,想成就些什么的欲望。想出名,想 被认可,想分享,想传播,想惠及众人……什么都好,总之这种动力会推动你把心里、脑子里的东西表达出 来,形成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写作动力,即使满腹诗书、满心感慨、满腔热血,也不会形成文章。所以写作 的动力就像是精子。而积极、健康的写作动力就像是优秀的精子。


比如鲁迅的文章写得很好,他至少就有两方面积极的动力,一是为了中国人民而战斗,笔就是他的枪, 二是对中国人民疾苦的医治,他明白了精神救治比躯体救治更重要的道理,弃医从文,笔就是他的手术刀和 药方子。


杜甫心怀天下,故而能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名句。李白、苏轼等历史上最著 名的诗人,其胸怀也都远非常人可比,他们的诗都不是写给一两个人看的,抒发的感情也不仅是自己的小情 小爱, 因此他们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


不健康的写作动力如同劣质的精子,最后可能会孕育出畸形儿。那些为了害人,或者为了掩盖真相、欺 骗大众而写的文章,总会散发出一种腐朽的、有毒的味道。比如法 X 功等邪教的教义。我曾经有机会给一 个法 X 功教徒做咨询。而他就在咨询中给我讲他的教义,我能够听到其中旁征博引了佛教、印度教、中医、 气功、道教等内容。这里面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的片段,但其核心意思就是:如果你不在我这里修 行,你就要倒霉,你就要完蛋。这种教义的写作,是以控制人心为动力的,故而成文后散发出令人厌恶的, 异常的味道。


也有一些动力谈不上积极或消极,比如想出名,想被认可。这些动力只要大到能够促成文章写完,就算 合格的精子了。如果你想写出一篇文章,至少要有这样一个合格的动(jing)力(zi)。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说, 有时候为了成文、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做,尤其是定期约稿容易出现这种状况。这种时候文章的质量就显得一 般。也有的时候,我心中怀着爱,感动,想要分享给大家,想要有利于更多人,这种时候写出的文章质量明 显要高一些。


假如动力不是太足,是不是就写不出好文章呢?也不尽然。即使精子质量一般,如果卵子的质量优秀, 那么精卵结合之后仍然可以孕育出健康的胎儿。卵子是什么?是文章的内容。


卵子


文章必须要有内容。对文章内容的酝酿和沉淀,是一个阴性的过程。它是被动的,内隐的,甚至有时是 无目的性的。就像酿酒,“酿”的过程是无法主动干预的,唯有等待它发生变化。也像怀孕,怀上以后,没有 太多可以主动做的事情,唯有等待。


对于心理学文章来说,积淀的对象,是各种心理学体验。自我成长的体验、临床咨询的体验、人际互动 的体验……所以好的心理学作者,一定要有充足的,高质量的心理体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做一个心理学 家就经常要从事心理学的实践。这就是为什么好的心理学作家通常也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比如欧文亚隆, 比如弗洛姆,比如我所喜欢和崇拜的朱建军先生。


有足够的自我成长体验,和临床经验,写出来的东西就会非常“有味道”。比如电影《危险方法》以及《当 尼采哭泣》,其剧本源于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欧文亚隆本人是世界级的心理治疗大师,有极其丰富的临床 体验和学习经验。所以他写出的文字有血有肉,相信看过亚隆书的人都有同感。


缺乏体验的写作,会让人觉得干瘪、虚幻、不切实际,就像一个小孩子背诵“道可道、非常道”,徒有其 形,不具其神。在大家熟悉的范围内,我们可以比较以下几个人:毕淑敏、武志红和张德芬。


毕淑敏写的书只能当小说看,不具有太多的心理学价值,原因就是她的临床工作经验及自我成长体验不 多。


武志红写的心理学文章很接地气,和大家都有关,这是因为武志红是职业的心理咨询师,有较多的临床 经验。


而张德芬只是参加各种课程的学习,系统的自我成长和临床咨询经验都没有,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更像心 灵鸡汤,受众固然多,却不太接地气,也难以切实地给人心理学方面的启发。


当然,毕淑敏和张德芬未必把自己看做心理学作家,我也只是拿她们举例子来表达我的观点,希望她们 的粉丝看到以后不要怪罪我。


对体验的积累是就像是在为酿酒准备好的原材料。如果你想做一个优秀的心理学作家,那么持续的自我 成长体验、持续的临床咨询工作,这两者至少要占其一 ,最好是两者兼有。


好的心理学文章,里面通常有一些生动的体验。临床咨询的体验、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体验、自我探索与 成长的体验。这些体验的积累构成了文章内容的重要部分,它们就如同是卵子。具体到文章中,可能会体现 为案例、故事、感受的片段等。


有了写作动机,有了体验的积累,是不是就能成为了呢?不是的。


一篇只罗列体验的文章,就好比把酿酒的原材料泡在一个缸里,说:“你喝吧!”其中固然也有些营养, 却让人喝不出酒的韵味,实际上也没有真正酿成酒之后那么营养丰富。所以“积淀”之后还需要“酝酿”。酝酿  也就是精卵结合之后的“孕育”。而孕育的过程需要发生一个合适的场所里,也就是子宫。孕育和子宫环境分  不开,故而请允许我先说子宫,最后再来说孕育。


子宫


子宫是受精卵着床的地方。也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那么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子宫是什么呢?文章落脚的 地方,生长发育的环境,是什么?
那就是文章发表的平台、文章的受众、以及写作环境。


文章发表在哪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写作风格和最后成为的结果。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和写在网络博客 里的文章必定有差异。如果是发在学术期刊上,就需要结构清晰,立论严谨,符合逻辑。发在自己博客里的 文章,可以更随意自然,不拘小节。出版成书的文字,根据出版社的风格,也会对表达所用的文字、词汇、 结构有相应要求。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最早刊登在香港由他本人主办的《明报》上,以章回体形式连载。后来 出版成册,文字上经过了改动。即使没有改动,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以连载形式在报纸上读射雕,和读印 刷成册的射雕,感觉上会有多大的不同。


文章发表的平台不同,隐含着背后不同的受众群体。比如我正在写的这篇文章,发表的平台是“柿子味 道”这个微信公众平台。而“柿子味道”建立的初衷和风格,是为大众普及心理学,分享心理学知识与体验,同 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那么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既要有专业的心理学内涵,又要尽量避免使用心理学术语。 预设的受众是哪些呢?一小部分专业人士,一大部分心理学爱好者,还有一部分对心理学完全不了解的人。 因此我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想到,读我文字的人可能是没有任何心理学背景的人,我在写的时候,也就会注 意把文章涉及的相关语境铺陈出来,而不能默认大家都懂一些心理学基本知识。


之前我写过一些稿子给《意象言》,这是一个意象对话疗法的学习者、实践者内部交流用的刊物。那么 在这个平台,针对这些受众,我大可以多用意象对话的术语,什么“魔鬼,“死神”,“沉溺”,“盯不住”,“面对”, “转化”……等等。和自家人说自家话,自有一种愉悦感。但如果把这样的文章给不了解意象对话疗法的人看, 就如同和外面的人说自家话,会让人感到不知所云。


最近两年,我在负责意象对话学术研讨会的征稿事宜,对于受众与平台一事也有些感触。意象对话在过 去是一个很小众的疗法,因此早年的研讨会论文,大多是在说“自家话”——也没有其他人来读这些文章。但 随着意象对话近些年的发展,队伍逐渐壮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意象对话开始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接触到, 研讨会这个平台,及其相应受众也随之而改变了。最近两届研讨会(2014 和 2015),都有其他流派的著名 心理学家前来参会,也多了许多对意象对话不了解,只是感兴趣的人来参加会议。所以现在要在研讨会论文 集里发表文章,就要考虑到这个“子宫环境”和以前不同了。受众由“意象对话学员”变成了更广泛的“心理学工 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这就要求文章的作者写得更通俗易懂,少用一些意象对话内部的术语,至少应该让 其他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工作者能够读懂。


鲁迅写文章,当时的整个中国局势、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以及全体中国人民作为受众,这一切共同构成 了鲁迅文章的“子宫”,在这样一个大子宫的环境里,孕育起来的文章也更加意味深长,流传得更久。


除了平台和受众之外,最影响成文的要素就是“写作环境”了。这个比较宽泛,包括了社会状况,民族文 化特点,政治局势,统治政权的敏感点与容忍度等等。这个部分涉及太广,本文不一一论述。也只举一个鲁 迅的例子,因为大家都熟悉他。他有一篇小说叫《狂人日记》,在小说里他构建了一个人吃人的世界。那么这个人吃人的世界是在比喻什么呢? 比喻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其实当然也包括了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不满。 但他不能写:“你们统治阶级都是坏蛋,剥削压榨人民,让老百姓没有活路”,这么写的话,就算不把他抓起  来,他的这篇文章必定也会遭到统治阶级的发难,难以发表和传播。所以他就写成了小说,完全是一个虚构  的世界,没有任何提到统治阶级的字眼,可是他想表达的意思都充分深刻地表达出来了。假如当时政治很开  明,写什么都可以传播,说不定我们就看不到这篇精彩的小说了,反而会看到一篇赤裸裸抨击政府、义愤填  膺的檄文。这就是“写作环境”作为子宫,对文章的孕育作用。


当我们有了精子,精子结合了卵子,最后受精卵着床在子宫之上。剩下的,就是一个“孕育”的过程。前 面说的酿酒,酝酿,也是孕育。


孕育

孕育,就是在一切齐备的情况下,什么也不做,或者说只做必要的事情。比如怀孕期间,孕妇并不能主 动做什么来让孩子发育得更好,或者更快地生出来。她们只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休息好,保持心情 愉悦。然后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孩子的出生。


那么对于写文章来说,孕育或者酝酿意味着什么呢?写作动力有了,体验有了,例子也有了,受众也大 致确定了,但是文章怎么写,材料怎么加工、语言怎么组织、结构怎么安排?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有了。 而是需要一个孕育的过程。孕育一篇文章,其实就是告诉自己“我要写一篇文章了”,然后把写作的动力、积 累的体验、平台与受众、写作环境等都时时放在心上,甚至不用去想要怎么写。然后等待。


这种等待,不是空白的等待,而是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发生。文章结构、措辞、思维、情感、以及前述的 各种要素开始在一个半封闭的空间(你的心)里发生化学作用。这种等待,等来的并不是直接一篇文章,而 是一种“感觉”。开始的时候,你对于如何写这篇文章可能“没感觉”,但是如果有了这个孕育的过程。你慢慢 地就会越来越“有感觉”,逐渐有一些写作思路开始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也许会有更多之前没想到的例子和体 验涌出来,帮你丰富这篇文章,它们开始像是一些碎片,但逐渐地会自动拼出某一幅近似的图案。直到最后, 你已经有了一个大体思路,这篇文章要怎么写。


如果说这个孕育过程里有什么要注意的,我想大概是“不做多余的事”, 比如孩子还没有要出生的时候, 用棍子捅一捅看会不会早点生下来,这样的事。当思路不足够清晰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的动笔去写,但是  要保持在“孕育”的状态里,把上述的相关要素时时放在心上。


经过充分的孕育,最后出来的文章就会特别有韵味,就像那些原始的材料都被“做熟了”,充分的加工与 化合,有一些原材料中所不具备的独特味道出现在文章里。比如朱建军先生写的《焦虑的中国人》,里面有 许多谈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文章,非常有味道。但如果分析其材料,其一无非是一些历史资料,我们看历史文 献时绝对不会有读《焦虑的中国人》那种美好感受;其二是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成长体验,虽然很多人在和朱 建军先生相处时感觉非同一般,但那是另外一种感觉,和读他所写的书时带来的感受也不相同。所以这本书 必定是孕育的产物,朱建军的人格魅力、成长体验,与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历史资料发生了化合反应,生 成了新的东西。



好的文章总给人新鲜的感觉,是以前没有过的,同时也是不可预知的,令人惊喜的。因为没有人能够预 知一个孩子出生后会是什么样, 出生的孩子是一个全新的生命,而非已知内容机械拼凑出来的人偶。


怀胎十月  一朝分娩


一篇好文章的完成,通常不需要很长的写作时间。也就是说把字写在纸上,或敲在屏幕上的时间,只占 整个成文时间的一小部分。前期充分的孕育,才能够得到一朝顺利的分娩。有过写作高峰体验的人都知道, 最佳的写作状态,是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仿佛那些文字早在胸中码好了,它们只是顺着笔尖流淌在纸面上。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猜想古代人不研究潜意识,所谓的天成,其实就是文章在潜意识 里酝酿的过程,在妙手偶得之前,诗人无意识中早已在感受、在体验、在酝酿,而妙手偶得的那一刻,就是 孕育之后的一朝分娩,是婴儿从羊水中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过程,是文章最终呈现在纸面上的过程。


周烁方
周烁方(准宝石级意象对话心理师,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理事长)



结语

行文至此,我发现很多我原本想写的内容都没写,比如心理学写作的一些具体技巧和注意点。而又有很 多内容,是在写的过程里才冒出来的,比如精子、卵子、子宫的比喻,就是它自己冒出来的。这也佐证了我 所说的,一篇文章是什么样,写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孩子他娘也不知道。


希望有志于心理学写作的朋友,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能够有所启发。关于心理学写作一些细节,我将另辟 篇幅加以叙述。什么时候呢?说不好。关键是我说了不算。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