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曼三角:你是心理游戏的受害者、迫害者还是拯救者?

       引言:在日常生活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会扮演这三种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这个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心理游戏的戏剧三角,也叫卡普曼三角。

       前段时间因为要照顾太太的原因,我在医院的病房里呆了十几天。

       出院前一天的下午,当我一走进病房的时候,我就感觉氛围不对,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而当我第一眼看到隔壁的病友时,我的脑海自动浮现出一句话:“这个人好丑啊!”

       我从来没有这样评价过一个人,所以,当我觉察到它时,我都有点惊讶为何我会这样。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这样评价一个人。

       后来,当我看到她和她老公是如何互动时,我就明白我为何有此评价了:

互动场景一:


       她的一位朋友过来看她,而在她朋友看望她的半个小时里,她的老公注意力都在是手机上。所以,当她的朋友走后,她就忍不住要来教育她老公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呢?我朋友过来,你都不招待她,反而一直在看手机。这样是很没有礼貌的你不知道吗?让我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你都长这么大了,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接着,她就开始教育她老公应该如何待人处事了。最后,她老公没有办法,只好认错并表示下次一定改正。

互动场景二:


       在夜里睡觉时,有一次,她的老公已经睡着了,并打起了呼噜。这时,她就大声地喊她老公的名字,直到她老公被惊醒。接着她说:“你睡觉打呼噜这么大声,叫别人怎么睡啊?你知道我是一个孕妇需要多休息。”

       而她老公既生气又无奈,便对她说:“我需要去散步一下,等下回来。”这时,她说:“这么晚了,你出去做什么?你过来是为了照顾我的,你出去后,万一我有什么需要你叫我怎么办?”

       她老公听到这些后,只好作罢。然后,继续躺下,呼吸很长又很大声。

互动场景三:


       丈夫和妻子一起在卫生间里,然后我听到了她们这样的对话:妻子说:“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毛巾用完后就把它拧干挂起来。这个还需要我教吗?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这时,她丈夫终于忍不住了,说:“我都已经这样了(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到底想要我怎样?为什么你要这样子对我?”

       ……

       在上面的例子中,妻子同时扮演了这三种角色:

       拯救者:如,在教丈夫,当朋友过来看望时应该如何招待。

       受害者:如,“你睡觉打呼噜这么大声,叫别人怎么睡啊?”

       迫害者:她在表达她的不满时,实际上是在迫害她老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会扮演这三种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这个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心理游戏的戏剧三角,也叫卡普曼三角。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玩心理游戏呢?这样子不累吗?”

       一个人之所以会玩心理游戏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办法如实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如例子中的丈夫扮演的是受害者的角色,他明明是有愤怒和不满的,但没有表达出来。他的内在对话可能是这样的:“太太已经怀孕的,照顾她是应该的,如果我发火的话,那还是人吗?”或者是:“如果不是因为肚子里的孩子,我早跟你翻脸了”

       玩心理游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通过扮演某个角色来满足自己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如,妻子通过扮演受害者可以得到丈夫的关心和对丈夫的控制。她的内在对话可能是这样的:“你看,我都已经这么可怜了,你还不来关心我?”深圳心理咨询

       玩心理游戏对人有何伤害?

       我们以上面的妻子为例,她通过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来达到控制她老公的目的。而她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她虽然还年轻(二十初头的样子),但整个人看起来像个老太婆。

       另外,那天晚上,到半夜时,她突然大声地呻吟起来,并大呼小叫。接着,她把老公叫醒了,也把医生叫来了。她对医生说:“我突然牙齿好痛啊!受不了!”医生为了了解病情问:“是什么样子的痛?”她说:“涨涨的痛,好像有血要从牙齿那边喷出来。”

       她的内在积压了大量的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的能量总要找个出口。于是,牙痛就成了发泄口。

       有人又会问:“既然玩心理游戏对人伤害这么大,又几乎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扮演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那么,我们该如何跳出这个游戏呢?”

       第一步:先冷却被唤起的情绪

       当我们被情绪所挟持时,我们是没有办法做理智的反应的。尤其是当强烈的情绪出现时,我们的智商就退到爬行动物的水平,跟一头蜥蜴差不多。那时,我们的思维是非黑即白的,对事情的反应不是战斗,就是逃跑。深圳青少年心理咨询

       所以,跳出心理游戏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冷却被唤起的情绪。
      卡普曼戏剧三角 

       第二步:后退一步,开始自我觉察

       待被唤起的情绪被冷却了以后,我们就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自我觉察:

       我在那个情境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或拯救者?

       我在哪些人面前会扮演这样的角色?

       我有哪些感受没有如实地表达出来?

       我有哪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需要通过扮演这些角色来满足?

       第三步:内在成年人的部分开始介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三个部分:儿童、父母和成人。“心理游戏”实际上是在我们童年时与父母互动时所形成的一些策略。它们是不成熟的、没有效果的。所以,当我们做完前面两个步骤之后,我们可以邀请内在成年人的部分出来主导:

       我如何更有建设性地表达我的感受?

       我如何更积极、更有效地满足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第四步:未来测试

       这是我每次接个案时都会做的一步,即:想像时间到了未来,当你遇到同样的情景时,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什么声音?内心有何感觉?你会用什么新的方法来处理所遇到的情况?

       如果看到、听到、感觉到和处理的方法都不一样了,那说明上面的几个步骤是有效的。


       作者:林晋毅(林宗凯) 公众号:宗凯微课堂(授权转载)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