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如何处理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

考试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功能

      当我今天准备就考试恐惧症的问题谈一谈心理动力学派的观点时,我的中国同行告诉我,据他们所知,很多中国学生有非理性的考试恐惧症。根据我在法兰克福大学学生心理治疗咨询中心十二年的工作经历,我可以证明,在德国学生中,考试恐惧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到咨询中心,以便在或长或短的治疗中解决与考试恐惧相关的冲突。我们还可以发现,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考试及相关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恐惧影响着每一个人。

      我想在此假定,从历史上看,考试建立在具有简单组织的人种的成人仪式之上。我们可以把成人仪式看成青春期内驱力发展的社会性终结;代际关系发生了改变,父母-子女关系变得更为对等。以前的孩子变成了成人。在今天,考试依然是个体生命史上的分水岭,并可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考试的仪式特征具有首要的重要性。由于简单的工作和低级的分工,不再要求更进一步的关于“及格” 或“不及格” 的标准。考试具有的社会意义高于其专业上的意义。这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事实,即一个人的出身比他的能力更能决定他的将来。从中国历史中我们知道,官僚主义的考试制度与封建制度不同。

      作为一种分数制度,十六世纪的耶稣会信徒把它传到了欧洲学校,在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竞争社会全盛发展。这样的考试系统以客观、匿名和书面试卷为特征。分数制度是以定量为目标。在官僚的考试系统主义系统中,考试是教育、服从和关于存在的职业等级制度的分级的训导和社会化的工具。

      随着工作过程的控制程度和理性程度的增高,出现了考试的第三个发展,即“理性化” ,也就是使考试更加有效和更为理性。考试成了学习本身的一部分;考试的教育功能,也就是学习方式的把握,以及挑选合适的工人,均作为一种辅助功能突显出来。进修和对进修的评判,成了一件终身的事情。

      如果考试代表着社会功能、地位和收入,那它们就必须满足我们对心理学测验方法提出的同样的要求。

      考试必须是客观的、可信的和前瞻性的。但在今天进行的大多数考试中,这些标准只在很低程度上得以贯彻。更有效的课程和更先进的人员训练方法肯定能够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变得更加有效。然而在很多的案例中,一种被称为隐性教育计划的方法,也就是社会规则、条例、常规的基础课程优于考试制度和考试过程。

 
深圳考试焦虑心理咨询
考试状态和考试恐惧症的心理动力学观点

1.考试领域

      考试可以被描述成一种社会领域,它包括几个基本的因素:考试内容、准备、考生、同考者、老师或者考试委员会、考试本身(方式、过程和目标)、结果和意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而言)。对考生来说,这些因素在三个方面都很重要,因为:每个因素都是真正的威胁,可以导致所谓的正常的考试焦虑。这种情况可以发生在事实上就没有学好、所以并没有掌握相关课程的考生身上,或者准备考试的时间不够。此外,任何因素都可以是神经症性考试恐惧的原因,也就是说,神经症性冲突的复活是因为其童年经历。这种情形也许可以表现为,考生与教师的关系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形式展示出来。与考试无关的情况是,可以有对考试本身的神经质,例如,考试过程更像是仪式的开始,而不是客观的、现实的经历。

      在考试冲突和考试恐惧的发展中,有三种不同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考试作为一种自我实现的状态展示着个人的方面。超个人的方面有着三个不同的内容:考生与教师之间二个人的联系,考生之间的竞争或合作,以及社会评价。第三方面是,潜意识的转移激活了潜意识的内在的威胁。

      针对个体的考试是用来检验他或她的智力水平以及精神的成熟度的。但是,考试是人工的、特殊的场景,与日常生活的场景不同,它是必须面对的集中的、动态的艰难场景。父母以老师的特征突然出现,使对环境的控制变得更为复杂。考试冲突和恐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父母子女关系对考试状况发生了潜在的影响。就象我们所看到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考试已经变得更加理性;在青春期里,代际之间的冲突被抽象并且被战胜,更为理性的考试得以发展。在每一天里,代际冲突都在影响着考试,并可以把考试场景神经质化。给予了社交身份,行为方面的选择也很重要-至少在口试时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如果目标一致,成人仪式就可以和考试一样理性。

      在童年的某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与考试并行的内在精神的发展;儿童会假想来自父母的考试和评判,并把它们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之中。这样他一生中都会在意识里留着一位监考者;这会导致一种无时不在的发生在心灵深处的考试。这意味着,考试是普遍存在的生理的和精神的现象。

2.正常的考试恐惧

      正常的考试恐惧被称作考试焦虑,因为恐惧来自可识别的、现实的内容,并且与考试本身的危险程度相一致。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这种情形,如要求太高,材料太多,时间不够,智力不够,生病或情绪欠佳,懒惰,还有教师自己神经质或用考生不熟悉的方法来对待考生。考试本身引起正常的预期焦虑。焦虑可以有激励的作用或者导致麻木,发生哪种情况与个体对恐惧的一般耐受性有关,也与威胁的大小有关。高度的或神经质的恐惧总是会导致麻木;逐步升级的考试恐惧可以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智力的发挥受到阻碍,导致恐惧的增加,如此反复互相加强。我们可以说,至少在我们的社会里,对考试的恐惧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允许在考试中有恐惧感并且把它们表现出来。

 
深圳考试焦虑心理问题咨询
3.神经质性的考试恐惧

3.1症状的描述

      考试恐惧的症状是什么?从行为选择的角度看是逃入疾病:坐骨神经痛、胃不适、发烧。在考试的压力下,工作受限和兴趣的改变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在考试状态中,可以有激惹的和挑衅性的反应,也会有尴尬的仪式反应。模仿、声音、行为和字迹上的改变是常见的现象。一个德国研究小组考察了大约500个考生的临床症状。所有考生都有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血糖水平升高。72%的考生感到有胃部空虚感,62%双膝发软,63%感到口渴,49%喉头发干。有以下一些症状的考生的数量均超过50%,按照症状的比例递减排序:

      思维: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受阻,概括能力丧失,怀疑,轻度健忘

      感觉:紧张,悲观,自卑,不安,孤独

      运动感觉:发抖,不协调运动,痉挛

      营养和排泄:食欲缺乏,胃无感觉

3.2恐惧的概念

      恐惧可以被定义为身处危险境况的无助感。有自动恐惧和心理(即信号)恐惧两种。一般说来,只有处于特定发展时期的儿童才知道自动恐惧-尤其是危险的情况。成人的心理恐惧只是避开深层的自动恐惧的信号。我们已知五种关键性的情景可以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由恐惧控制的防御机制:

      ① 出生,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离开了完美的、舒适的、安全的子宫;

      ② 婴儿心理-生理上的无助感的危险,此时他或她完全依赖其母亲的照顾;

      ③ 失去母亲的威胁。这种危机感将通过双重学习被征服:婴儿必须学会知道母亲总会回来的,他或她不会失去母亲的爱;

      ④ 阉割焦虑的威胁,发生在俄底浦斯期,此时孩子处在对父母的爱与恨的冲突中,感到害怕;

      ⑤ 超我恐惧,也就是良心的谴责或内疚感,是由对父母的现实的和幻想的需要的内省而引发的。

      这些恐惧的功能是发展防御机制,以克服恐惧。每一个个体都被这些防御机制武装着。

      防御机制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取决于个体在童年期控制危险情形时的方式。对一个神经症患者来说,考试在潜意识层面是多重危险的局面,童年期多种威胁被唤醒。这意味着考试恐惧通常是多种恐惧的混合体。

3.3考试的潜意识的危险

a)惩罚情景

      在每个神经症性考试恐惧的案例中,似乎有惩罚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在起作用。对考生来说,潜意识里考试代表着被惩罚的可能性,教师代表着父母的角色,所以考试本身就是惩罚行为。这意味着,对于考生来说,考试表达了针对父母的攻击性的或性的意向。考试的意义对社会和对父母都是十分重大的。考生潜意识地害怕由于他的攻击性或性的意向而受到惩罚,这种恐惧会影响能力的发挥。

举例:

      一位二十四岁的女大学生,医学专业,她因两次结业考试不及格到我这里来做心理治疗,治疗考试恐惧。在她的早年经历中,严重问题困扰着她:她既不能发展与同学的关系----象其他女性在她这个年龄所做的一样,又不能在其它领域找到自我的价值。在考试中,面对众多的男性教授,就像是面对俄底浦斯期的诱惑,童年期她对父亲的不可遏制的爱被激活,同时非理性的害怕因这些愿望受到惩罚。

b)诱惑的情景

      在惩罚的情形中,我们再次假定考试包含了与教师的直接联系,在此种情形中,释放了直接指向父母形象的潜意识愿望。然而,在诱惑的情形下,害怕被惩罚的恐惧不再占主导,而是本能愿望与智力表现的融合占主导。潜意识愿望导致了强烈的、本能的恐惧。因此,这是由考生的本能冲动产生的恐惧,它反映在考试的重要性上,因为考试是新的个人自主的开始。

举例:

      B先生,法律专业学生,两次取消了已确定的口试时间,因为他无法战胜其莫名的兴奋和恐惧。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发现,考试对他来说意味着卷入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竞争中,“用他学到的知识打击他的老师” 。潜意识里,他把口试看成对老师和同学的攻击和破坏本能,会以不可控制的方式发挥作用。

c)伤害情景

      考试中的智力表现也可以唤醒自恋倾向。自我仰慕可以受到考试的伤害,这考试意味着检验其实际能力。在这种情形下,考试可以导致强烈的失去自恋的恐惧。

例子:


      E先生,23岁,两次改变专业以后来到我的诊室:他不能忍受一位老师没有给他所希望的分数“最好”(德语中的“很好”) ,而只是“好”,属于第二位的好。然而他感到他会带着容易受伤的感情开始新的专业,他只好降低要求,不必总是以“最好” 通过考试。

 

深圳高考心理压力心理恐惧心理咨询

d)面对诱惑,考生表现出自我毁灭

      潜意识的自我毁灭倾向可以导致考生不为考试做任何准备。但我们也知道另一种相反的情形,就是以过分努力来表达自我毁灭,这一样可以导致考试失败。

举例:

      D先生,40岁。他通过了所有社会学课程的口试和笔试,但仍不能完成结业论文。他向我介绍了他准备写的辉煌的论文,其中将涉及很多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这种夸大的愿望的反面,是他无法面对可能对他造成伤害的处境。所以,剩下的就只有以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转向自身”。因此不能拿到对他的职业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后的证书。

e)分离情景

      正常情况下,考试标志着某一人生阶段的结束和独立于父母的新的阶段的开始。这会激活出生时的创伤性体验,也再现了心理上的无助感和失去爱的威胁。所以考试可以导致分离,并使创伤性体验重现而产生特别的恐惧。

举例:

      C女士,18岁,储蓄银行实习生,因睡觉而错过了结业考试。在考试的前一天,因她的过错导致了一场事故。她的老师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与C女士交谈后发现,她希望在考完后搬出父母家,开始自己的生活。她对将来的处境还是有许多担忧;尽管她有强烈的独立的愿望,但仍完全避免一个人过周末。


      在每一个神经症性的考试恐惧的案例中,我们必须找到导致恐惧的因素。但我们可先假设考试恐惧是多种恐惧的混合体。按出现的频率可作如下排序:在几乎每个病例中,都有攻击性的满足倾向和对这种攻击性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其次是对潜意识的性冲动可能会受到惩罚的恐惧,性诱惑,以自毁方式表现的诱惑,分离的恐惧,受伤害的恐惧。

 
深圳高考焦虑心理咨询
治疗步骤和预防

      综上所述,我们注意到神经症性的考试恐惧决不是智力的下降,而是本能冲突造成的复杂现象。这意味着由于非理性的因素,神经症患者无法在考试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在考试中,他们感到要顺从某一核心潜意识,这激活了源自童年期某一不可控制的危险状况所产生的恐惧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有过类似的恐惧,因为区分出所谓的健康、正常人与病人和神经症患者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在他的童年期都经历过这样的危险,而每个人都用略不相同的方法对待它们。

      预防考试恐惧症,我的观点是,考试本身应该尽可能减少可导致神经症性冲突的因素。例如,避免考试密度太高,宽容的和友好的考试氛围,明确的考试范围,以及如果可能的话,在考试前进行一次考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老师们应学会理解内心冲突如何导致考试恐惧,以便他们对考生们表现出的移情反应有所准备。


      即使有了这些预防手段,总是还会有考生有考试恐惧。这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根据个人的经验,可以说,在焦点治疗的框架内,以冲突为中心的治疗被证明是有效的;这一治疗共二十次,每次一小时,每周一次或两次。开始的几次中,理解考生的人格结构,以及与特别的考试恐惧有关的潜意识冲突,治疗的中心是聚集于理解。治疗师必须做的是,紧密注视这些焦点,并针对这些焦点做尽可能大的干预。不言而喻,核心冲突也会出现在病人的移情和治疗师的反移情中;一般可在移情的基础上,它们给出了清晰的指示,容易地追踪到这些核心冲突。时间上的限制和时间框架也应特别注意-因为它是考试情形的典型投射。患者对时间限制的潜意识反应通常显示了他或她潜意识里对考试的态度和所涉及的内心冲突。(作者:Dr. Alf Gerlach)

 

心海湾公司简介

 

      心海湾推崇“让心理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健康生活理念,推广、传播意象对话心理学,致力于了解自我、激发潜能、完善自我,促进心灵成长和人格整合,推动个人心智成长及心理咨询师人格成长。公司由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中国心理协会副理事长刘福源教授担任顾问、汇集近20名知名心理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国家执业心理咨询师,是一家资深、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服务范围:
       2.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情绪、压力、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网络成瘾等
       4.中年心理咨询:角色调整、人际关系调适、压力情绪调适、子女教育、婚姻中的问题、性生活不谐等
       6.抑郁、强迫、恐惧、疑病、焦虑等症状。
我们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包括:
(2)网络咨询:来访者通过电话、网络(语音、视频)接受咨询师的咨询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农园路15号香榭茗园3栋801
网址:http://www.xinhaiwan.com.cn/<br ,=""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微信公号:心海湾心理咨询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