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是一门功夫(二)

“只要别人不惹我,我情绪挺好的。”“只要你听话,我就好了。”
 
这样的话,想必不陌生。谁是主人呢?是自己,还是那个惹我的人呢?

 

 
王阳明讲学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立不立得住,区别何在,意义何在?组织行为学曾经有个研究,绩效好的高管中,“自控型”人要远多于“外控型”,得出结论说,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是有利于一个人的发展的。无论这个研究是否能够采信,在我成长过程中,找到一点“立住”的感觉,确实觉得珍贵。就像南希威廉姆斯在精神分析三部曲中提到,精神分析治疗的效果之一,就是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自主感。在这一点上,心理动力学派中成长的目标是一致的。
 
开始是做情绪觉察,觉察到自己下盘不稳、一激就跳。被评判的时候,要么愤怒要么焦虑,后续反应可能是证明自己,得到时心中仍有惴惴,得不到时恼羞成怒。在关系里纠结于对与错。那这时反复做的一件事,还是回到自己的感受继续体会。只有回到自己的感觉上,才找到一点依凭。看到更多的感觉,是找到更多的依凭。直到越来越多次的反求诸己,知道了,哎,被激发情绪的瞬间大抵还是自己这里有“颠倒梦想”,是把自己的力用错到别人身上,把满足自恋的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
 
在功夫里,尤太极功夫,第一条是站姿:立身中正。“立身”不是人的某个姿式、动作、造型,而是一种行为,是指如何处理协调好意形诸方面的矛盾冲突,身体内部的对称、平衡、沉稳,非简单的形态之谓,这里的“中正”,是下盘稳固,其目的是为“八面支撑”服务。在人我关系里也一样,一个人能不能支撑自己,姿势是不是平衡,身体有没有前倾,转化是不是灵活,是不是别人一勾手,我就要跌倒,别人一撒手,我就得踉跄?见招拆招,自然是要有清楚的觉知,要眼快,但首先还是人稳,对于自己的状态始终能保持一个悬浮性注意。
 

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去出招使力,更要稳。譬如,我好不好,这件事的标准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谁在问“我好不好”,谁需要“被认可”,谁没有得到想要的那一份看到。那么,去给到这个看到。把内在一个一个部分去立住,如果还有“受害”的念头和感觉,也去看到和理解背后隐藏的痛苦或无力感,随着一种种感受被看到和抱持,生命的宽度、广度和厚度自然增加,人的“自尊心”不会一直那么脆弱。那种“别人如何如何,我很不爽”、“别人如何如何,所以我不得不如何”的时候真的就减少了。被牵制得少了,多出来的空间即是自由。

 

 
那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帖子谈如何防止被人秀优越,心下有轻声感慨,人倘若不知道自己,没有立住,世事万般皆得防,那真是防不胜防、忙不过来,忙到头,就算秀得一手优越,实际也真是一场空。知道了自己,便能品出一点“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的味道来。再看寒山拾得的对话,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辱我、轻我、笑我、欺我、贱我,当如何处治乎?”拾得答:“你且忍他、让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里我不理解成刻意的忍让,因为当我们内心解开了与尊重有关的议题,能给到自己实实在在的支持,宽容自在就像泥土松软自然,这种自尊自重里自带一种不慌不忙。
 

即使生如白驹过隙,我和许多人一样,仍关心“何以安身立命”这样的存在性的问题,到三十而立的这关头,我理解的“立”正是立身中正,由此链接大地,应事时有沉着,心态上有放松,日子便不会沦为一场给假想观众的表演,一日有一日的踏实所得。阶段性的一些感触,分享给有缘的人吧。

 

 

--END--

 

本文作者珍珠级意象对话心理师徐莉
授权发布于心海湾平台,
转载需联系徐莉老师或公众号“明镜心理”
 
图/由琛视觉授权提供给心海湾使用
版权与拍摄服务可联系微信号: photoccl
 
 
 
 
心海湾近期深度成长好课,
适合于参加过中级班的学员
或参加过意象寻根个人成长深度体验班的学员

具体情况可以点击图片获得课程链接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