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军:中国心理学漫谈——随“机”应“变”

【心理365】:中国心理学漫谈——随“机”应“变”

作者:朱建军;来源:微信公众号:内明网校;ID:neimingwangxiao

 

 

大家好,前面两次我都跟大家聊中国文化中一个很基本的东西,就是关于“变”与“不变”,这个两个里边最根本的是“变”。这个对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方式,对中国人平时的这种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我觉得它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中国人更强调应变,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化中的嘛,那么我们怎么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呢?

 

我们就要去回应这个变化,或者叫顺应这个变化。如果我们外部的世界是变化的,而我们却一成不变,那么我们怎么跟这个世界能够联系在一起呢?对不对?那么怎么应变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叫做“随机应变”,那个“机”是什么?

 

其实随机应变里的这个“机”,我们现在说机会啊,这个“机”,机缘啊,这个“机”。它最早的那个汉字呢,是没有那个左边的木字边的,它是一个“几”。随机应变那个“机”,最早它是“几”,而“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大略地讲它就是指“苗头”,就是一个什么事情发生,出现最初的那个迹象,那个表现,那个线索,那个苗头就是“几”。

 

那么我们应变是怎么应变呢?如果我们等到一个变化已然很明显了,已然发生了,已然都快变完了,那个时候你再去应变,就晚了,晚了怎么样呢?晚了就费力气。

 

如果你在一个变化刚刚发生的时候,你就看到了那个“几”,然后你就随着这个“几”,我说的那个“几”就是那个“几”字,那个“几”,随着这个苗头我们就去应变了,我们就按照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要走那个方向,我们去做准备,那么我们就能够很好的顺着外边的变化,我们也跟着变化,不用很费力就能有很好的结果。

 

最简单的一个比喻,就像炒股,对吧。当一个新的趋势刚刚出现的时候,如果你能看到这个趋势,如果你随着这个趋势,该买入或者该卖出,你去做了,那你就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如果说这个趋势出现了,你没看出来,等到后边这个趋势明显的不能再明显了,你才往上跟,那可能你就跟晚了。跟晚了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买到了这轮股市的接近最高点的地方,然后不久之后,它要往另一个方向变了,它就会又跌了,那个时候你就赔了。

 

 

比如买房,如果你在二零零几年,然后你就意识到这个房子要涨价了,那个时候你去买,其实重点不在于你买什么房,因为买什么房都赚,关键在买房,不同的房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当时没有抓住那个机会,你等啊等啊等啊等……等到2020年或者2022年,然后你再去买房,这其实你好像没有什么收益了,甚至有可能你会套在里面,叫做失掉了先机。深圳心理咨询师

 

中国人因为比其他文化更重视这个“变”,所以就更重视这个“几”,就不是像有一些别的民族哈,他们会特别重视一些固定的、不变的、稳定的、规范性的东西。

 

我想起一个小的例子,是说水浒里边,一次燕青跑出去参加相扑比赛,当时的相扑不是现在日本的那种相扑啊,不是那样的大胖子。我们知道燕青肯定是身材很好的,非常帅的一个帅哥,但是他要面对那个选手,可能是一个大胖子,反正体重应该比燕青高好几个数量级。所以在燕青出发前,他们梁山的朋友就问他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去战胜对方?然后燕青就说了一句话,说,“随机应变,我不会输给那个痴汉。”他的意思就是我上场了再看啊,我随机应变,因为对方比我笨,所以我一定会赢的。深圳意象对话

 

为什么燕青不事先想一个策略或者想几套策略呢?这样上场要随机应变,是不是准备得太差了,太轻敌了,或者是说太没有做应有的准备了,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不是。其实随机应变就是燕青的策略,而且是很好的策略。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不像现在,燕青在打比赛之前,根本没有看过对手的录像,他其实事先并不知道那个人是个怎么打法。如果燕青事先先去想来想去,想了好几套策略,有了一些预先的计划,那么他上场的时候,他就容易被自己脑子里边已有的这些策略呀、计划呀所影响。那么在当时,在上场的时候,燕青的灵活性就会受损失,因为他就说,“哎呀,我好像计划是这么打的,我计划是这么做的。”然后他就会想着把计划的那些东西拿出来。

 

而这个计划是不是适合当时的情况呢?呃,适合还好,万一不适合呢?这时这些准备就反而使得他更容易失败。但是我事先脑子里边没有任何计划,我就是随机应变。这样的话呢,就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然后决定一个在当时可能是瞬间反应出来的、最有效的应对,可能就更容易成功。

 

随机应变就反而没有先入之见,才能最好的随着外界的“几”而去变,才能最没有阻碍,没有障碍,这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一种做事的高境界。但是哈,不是任何人嘴里说的随机应变就都能随机应变的。

 

因为随机应变它有一个要求,就是第一,你要能够很敏锐的在那个苗头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能够看到这个“几”,就你见“几”要好。第二呢,你能够按照这个“几”所引导的方向去行动,所以这个其实有一个要求,要求的是你能够更好的见到这个“几”,那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见到这个“几”呢?

 

就要提升自己的觉察力,你要更清醒,你脑子要醒着,你脑子不能糊涂。如果你脑子在打盹,如果你脑子浑浑噩噩,如果你脑子反应特别慢,那你就见不到“几”。相反,只有你特别清醒,特别敏锐,精力集中,精神集中,而又保持灵动,你在一个这样的状态下,你才能够见到“几”。所以这种状态就成了中国人的一个追求。

 

 

像打太极哈,太极拳并不是一个很快的拳,但是它却可以以慢打快,靠的是什么呢?其实靠的是听劲儿。就是说它能够在跟对手交手的时候,对对手的身体上的任何行动的苗头,都一下子就能感觉到,感性特别好。

 

记得有一次看到有一个讲太极拳的书,它在里面讲述武术家在讲太极拳,我觉得特别有启发对我。他说一般拳为什么要直着打?太极拳为什么要划圈?说因为直着打的时候,你只在出拳的那一刹那,你脑子是有觉知的,然后在那拳打中对方或者没打中对方的那个结尾那个瞬间,你是有觉知的。而在拳中间运动的这一段时间,其实你的脑子对这个拳的运动是没有觉知的。

 

但是如果你打的是一个圈,你的手臂是在每一分、每一秒、每一瞬间,它都是在改变方向的,那你的脑子、你的神,就会时时刻刻把觉知放在你这个手上。当然,我们知道也并不是说我划圈就一定会这样子,我划圈也可以胡划啊,脑子不在那儿也可以划,但是太极拳它练的就是你划圈,然后你每一刻都有觉知。

 

这样子的话,你跟对方一交手,你的手一碰到对方的手,你就马上能觉出来对方的手是打算怎么动,那个劲是什么方向,然后,你就可以顺着对方的劲借力打力,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以弱打强,以慢打快。

 

所以一个重视变的这么一个基本的原则,就会带来第二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训练觉察。比如猫捕鼠,就像猫等着去抓老鼠的时候,那种状态,清醒的、觉察的。

 

如果是相反啊,如果是另一个文化,它的基础是强调不变的,那么它的重点就不在于训练觉察。既然是不变嘛,那重点的就是标准化,对吧?规范化。那个不变的东西找出来,把它搞得清清楚楚,然后呢,永远用不变的原则来去应对每一个曾经出现过的场景。

 

那个当然也有它的好处。我们近几百年就看到了那种思想方式的好处,那种追求不变的文明,他们就创生了很多不变的方法、制度、机器。而我们中国这种追求和变在一起的文明,就创造了很多很多提升我们觉知的方法。它不仅仅是在武术中体现出来,它是在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来。

 

比如说苏轼写字哈,他就有一个特点。曾看过一篇苏东坡的书法,就发现他那个里边,那个字前前后后哈,有的地方字写的特别小,有的地方字写的特别大,有的字写的很慢,有的字一看是龙飞凤舞,非常的快,可是你看着非常协调,非常自然,非常美,就是懂得“变”的意义的人所写出来的书法。

 

当然你说苏轼的字是这样,苏轼文章也是这样,对吧?按他自己的话说,叫做如行云流水,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说行,什么时候止,实际上是随机而变的。那他写出来的这些字,可能就不是特别规范,但是特别的自然。

 

 

将来如果机器人、AI,可以去练书法、写书法,现在就已经开始可以了哈,我觉得它可能要学宋徽宗的字,可能很好学,对不对?甚至学颜柳的字,也都还可以。但是你让他创作一个苏东坡书法,估计就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苏东坡的书法就连他自己也是不能复制的。他当时的心情,他当时的体力,周围的环境,那天的天气,院子里有没有一朵花正在开,都会影响到他这一天写出来的字。每一个非常小的“几”都会带来他一些变化。

 

当然还要考虑那个纸,对吧。因为我们中国人用的宣纸,它是会洇的,洇墨的,那会往哪个地方洇,怎么洇,洇多少,也不是完完全全可预料的。中国人特别适应的生活,特别擅长的生活,最有中国特点的生活,实际上就是这种和变在一起,随机应变的去生活。

 

 

对了,我还需要跟大家说我下次想讲什么?呃~我觉得我连续三次讲的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理念。我下一次不讲这么虚的东西了吧,我讲一点这个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我们吃的穿的用的,这些方面的中国人和中国的心理。

 

【 朱建军 】: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意象对话心理治疗创始人、回归疗法联合创始人;中国社会心理协会环境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工联心理健康工作委意象对话学部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文化心理学组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主要心理学著作有《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你有几个灵魂》、《释梦:理论与实践》、《心灵的年轮》、《中国的心理与文化》、《回家 越走越快乐:回归疗法入门》等三十多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内明网校(ID:neimingwangxiao)每日分享一段语音,用语音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让生活有温度。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