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专家朱建军:长大了你还留恋“妈妈做的饭的味道”吗?

有一个问题听起来好像比较迷惑人,就是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现在可能很有钱哈,我去到外边的饭店里边能吃到很好的东西。但是都没有我妈妈做的好吃!”

 

然后他们就特别喜欢说,能有一个地方让你吃到妈妈(做的饭)的味道(就好了)。所以有一些饭店,就炒作这个主题。就是说,“诶,我们做的这些菜,家常菜就是妈妈的味道。”但是你会发现它们一吃不对,因为不是他妈做的味道,是别人的妈做出来的味道。然后他就觉得,哎呀,你看还是没有我妈妈做的好吃。

 

我就觉得这里边有个逻辑悖论,我好像太把事情从逻辑想了,逻辑悖论是什么呢?就假如张三说,哎呀,这个我妈妈做的饭的味道很好吃;然后李四说我妈妈做的饭的味道才好吃;王五也这么说。那究竟是张三、李四、王五,他们谁的妈做的好吃呢?

 

如果我,我叫朱大吧,我姓朱,朱大去尝一尝,可能就会发现,其实张三、李四、王五他们的妈做出来的饭,味道都平平。我这个人谦虚,我不说我妈做的最好吃。张三、李四、王五为什么会那么说呢?

 

这个其实就不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了。但是呢,你也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其实这个里面应该有一个对食物味道的早期印刻,这样一个心理现象

 

就是说很小的小孩,其实他也没有吃过太多的东西,他可能吃的就是他妈给他做的那些饭菜。那么很小的小孩子,对母亲都是有很强的依恋感的,而那个通常,在小孩很小的时候,母亲不用催他作业,还没有弄烦,所以母亲对孩子也是更亲切的。所以呢,这个孩子就会把一些很好很好的感受,和母亲在一起的感受和他当时吃到的东西,把这些东西都印刻在自己心里边,所以这个味道对他来说就是好吃的味道。不是说他妈做的一定好吃,而是说这个味道不管他妈做的是什么味道,在他心目中就是好吃的味道,这个味道在别人看起来是并不好吃的味道,甚至不一定是妈妈做的哈。就是一个地方的人,这个地方有什么饮食习惯,他童年经常吃什么,这个也都会给他带来一种印刻。然后在他长大了之后,他就会觉得这个味道就是好味道。

 

比如北京人很爱吃豆汁,老北京人,现在北京人已经不爱吃了,那么豆汁儿那个东西味道好吗?其实不好,其实很不好吃,过去北京人吃豆汁只不过是因为穷,没啥好吃的,所以豆汁便宜,大家就吃一吃。但是吃了之后,很多孩子他就在自己心里边形成了这样一个印刻,他就会觉得,“哎呀,豆汁这个东西真好吃。”然后到他长大了之后,虽然有的是更好吃的东西,但是他心里边就会想念那个童年时他爱吃的那个好东西。深圳福田心理咨询师

 

 

知道这个又怎么样呢。没怎么样,没怎么样。我只是说大家知道这个就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其实好多东西,不光是吃的,好多好多生活中的东西,你说什么叫做好,有些是能区分出好坏的,有些其实好不好,它就是一个过去经历给你塑造出来的,在你过去经历的,经历过这个东西,你当时觉得它好,那它对你来说就是好的东西。

 

所以我们想很客观的知道什么是真的好东西,什么是不真的好东西,这个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因为有好多时候,这个东西是不是好东西?它本身就是一个童年经历,所塑造出来的这么一种,他心里觉得是这样而已,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可言的。深圳心理咨询师

 

长大了有机会,去享用一下自己小时候觉得是好东西的那些东西,就很好了,我们何必管客观是怎么样的。

 

作者:朱建军 公众号:内明网校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