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心理科普: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又名伪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是——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这两种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药物疗效的期望。总结一下,在药物本身对病情毫无影响的前提下(既无益也无害),病人的期望积极,则会缓解病情;病人的期望消极,不但没疗效,还会加重病情。


有关安慰剂效应的实验研究

      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是最为典型的「受试者期望效应」。他第一次指出,吃药这个动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只有强于安慰剂的药物作用才能认定为有效药物。此后,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组对照成为开发新的药物或疗法的不二规则。

      有报告纪录,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而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的自我叙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甚至有研究称,患有慢性疼痛、抑郁、某些心脏疾病、胃溃疡或某些胃炎,以及很多功能性疾病的病人,高达50%-60%的患者可以仅仅因安慰剂得到症状缓解。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医药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测试,方能获得认可。测试结果不单要证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证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才行。由于医生对有关疗程实用性的观感会影响其表现,亦可影响病人对疗程的观感(观察者期望效应),因此,此药物测试必须以双盲实验进行:医生及病人都不知道哪组使用的是安慰剂,哪组使用的是真药。

       另有研究结果显示,安慰剂效应的形成多为主观因素。这有助于解释为何安慰剂效应在一些偏重主观性质的病患(例如头痛、胃痛、哮喘、敏感、压力、痛症)中较容易发挥作用。

深圳心理咨询
 
安慰剂效应小故事

      安慰剂进入现代医学视野通常认为最初始于美国的毕阙医生。毕阙是一个二战战场麻醉师。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战斗中,镇痛剂很快用完。当伤兵嚎叫着要镇痛剂时,万般无奈的护士告诉他现在给他注射的是强力镇痛剂,但实际注射的是盐水。让毕阙医生震惊的是,注射盐水后,伤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对这一情形印象深刻的毕阙战后回到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


有关安慰剂效应的生理解释:内生性鸦片

     内生性鸦片是脑部释出的化学物质,可产生镇痛、麻醉的效果,亦可引起快乐的感觉。含有鸦片剂的鸦片或药物,能够如同内生性鸦片一样,刺激同一个脑部受体,引起兴奋的感觉。增加释放内生性鸦片,如脑内啡,可引起快乐感觉,例如性交及运动(例如跑者愉悦感)。

      当病人服用安慰剂后表示痛苦得到舒缓,此时给病人注射纳洛酮(一种可以对抗鸦片剂的药物),痛楚就会再次出现,这意味着安慰剂效应是由体内释放的鸦片剂所引起。

不要过分夸大安慰剂效应

      因为查找以下原因有一定困难度,很多现象在统计时被错误地归纳入安慰剂效应。

      疾病自然地消失。

      疾病本有的临床表现。

      错误诊断或预测(prognosis)。

     病患暂时性改善被混淆为痊愈。
 
深圳心理咨询
安慰剂效应和中医

      安慰剂效应由美国毕阙医生于1955年正式提出,但实际上安慰剂效应在人类的整个医学史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里我先澄清一下,笔者曾研读过一段时间的中医书籍,对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整体上持中立偏于肯定的态度。但必须理性的指出,从西方中世纪盛行的放血疗法,到中国传统的中医系统中的某些疗法,都潜藏着安慰剂效应的身影。安慰剂效应对医药科学的渐进式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干扰,与此同时在减轻甚至消除人们诸多病痛方面也发挥了正面的作用。

      安慰剂效应发挥作用的生理证据是其可以激发人体产生「内生性鸦片」,从而达到改善病患的效果。内生性鸦片就是某些可检测到的化学物质,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推断出,安慰剂效应可以调动人体免疫系统的某些潜能,从而提高了人体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从这个角度说,安慰剂效应和我们中医所倡导的“激发身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一出发点是吻合的。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