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心理咨询科普:为什么咨询师不给来访者建议?

 一直以来我们都会遇到很多来访者问我们:“老师,像我这样子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办呢?”或者是“我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亦或是“我失恋了怎么办”面对来访者这类问题,一个正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绝对不会像你跟朋友日常聊天一样,给你出一堆建议,也不会跟你站在同一立场。
 
而是用含而不露的笑意,用轻柔而坚定的语气反问你:“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或者“这件事你是什么样的看法,可以详细说说吗”?
 
等来访者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咨询师就像疱丁一样,顺着来访者的情绪和话语的缝隙,一步步逼近来访者的心灵深处,让来访者内心的冲突在不知不觉间被消解。
 
为什么咨询师不会像普通朋友那样,直接给来访者自己的建议呢?因为建议无法阻止问题的继续发生。因为咨询师自己知道他并不知道来访者所有的人生故事,更不知道他生活中的遭遇。如果出于好意真的给到来访者建议,帮助来访者走出现下的困境,但最终的结果可能也会适得其反。
 
 
作为来访者的朋友看起来好像比较了解来访者,给予来访者看起来不错的建议,这个建议是不是真实有效、有用未可知否,或许只是来访者朋友内在价值观的投射而已,而咨询师需要让来访者清晰的觉察和觉知自己目前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所谓的“问题”,然后”问题“从而不是问题。
 
或许来访者会觉得咨询师是不是比较”鸡贼“,总是处于一种担心自己说错,才不进一步说所谓的建议或者给予建议之后,可能会让来访者不怎么依靠咨询师。
 
实际上来访者如果在寻求建议或者解决方案的时候一来是参考咨询师角度看法,二来或许心中有了部分答案不太确定需要进一步确定,还是其他可能。寻求建议不见得真的需要建议。假如咨询师跟着来访者的思路一直给予来访者各种建议,不算是心理咨询,算是心理教育之类的,这部分内容很多的,意味着心理咨询将无法深入内心,所谓的就事论事就会像朋友聊天一样,难以深入下去,这样咨询师无论带领来访者进入心灵深处,也就是咨询开始停留表面,来访者慢慢也会缺乏动力,咨询师也觉得自己的建议已经给了,可是问题还是存在。
 
来访者不是需要建议和方法,而是需要理解和整合,就像所谓的正念 ,来访者可以明白自己的内心、随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可以感知到他人的情感,并且明白两者的区别的时候,也就是来访者的心智化水平提高,也可以叫来访者处于正念之中 ,那么所谓的问题就不在是问题,来访者没有了分别心,从更大角度感知生命的存在,那么一切问题自然应然而解。
 
 
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来访者一直坚持需要咨询师给出具体的意见,一些新手咨询师迫于来访者的压力就不得不扮演了类似父母,朋友,知己的角色给到一些建议,做出保证,最后就使得咨询变成了就事论事,那么这跟来访者身边的朋友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不见得咨询师就比来访者身边的人高明,如果建议有用的话,那么来访者为什么还要找心理咨询师呢?
 
所以我们要明白的是咨询的目的除了症状的消失或减轻也包含:内心力量的增强,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的改善,自我力量的增加等。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咨询师或者旁人的建议所能达到的,当来访者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增强,相应的,也就增加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挫折的时候他能用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从而症状本身也会得到缓解或者消失。
 
那么是不是说咨询师都不会给到建议呢?也不是,这里面有个误区。如果当来访者有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想法或冲动的时候咨询师是需要给出适当的建议或者干预的,或者当来访者需要药物进行治疗,需要住院的时候咨询师也应该给到适当的建议的。
 
总的来说,是否给建议取决于它能否最终对来访者有益,而这样的目标通常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一个过程。
 
有时候对于来访者特别紧迫解决自己问题,我也会尽量去给予一些建议,可以让来访者感知到一些安心,也就是情绪第一法则,先安抚焦虑的心态,才能进一步进入咨询状态。
 
我所体验的咨询,有时候1个小时的咨询,我说话不超过10分钟,来访者不加干扰的咨询,逐渐呈现,来访者自发的领悟和觉察,到后面来访者开始理解和整合,进入一种很好的状态之中。


文章转载自渡心人微信公众号,文中图片由深圳心海湾心理提供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