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可以同时找几位咨询师吗?——朱建军教授关于心理咨询设置的答疑

意象对话疗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特别重视个人成长。一个咨询师就是从个人成长中逐渐养成的。
 
在这个过程里,如何处理咨询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意象对话疗法除了已经出版了相关的学术图书作为指导外,也鼓励学员们、咨询师们加强沟通和交流,以加深对咨询设置、咨询技术和咨询理论的探索和完善。
 
 
以下是“意象躯体与全程班”(一期)学员徐群森与朱建军老师就一个设置问题的对话,分享给大家学习、参考和讨论。
 
(本文内容由徐群森根据微信群朱老师语音留言整理而成。)
 
 
我在一个自体心理学的课程学习中,了解到精神分析咨询的一个设置——来访者不要同时跟一位以上的咨询师工作。
 
课程的导师认为,作为治疗师对于病人来说需要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病人在重复他的童年创伤时就能够借助认同我这个治疗师,让他童年的创伤象征规模缩小。但如果病人同时见另一个精神分析师或治疗师,那我和另一位分析师就会重复病人的分裂机制,他对分析师的意象和移情都是分裂的,这样就无法给他带来帮助。
 
我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和困惑,我觉得这种理论及其与咨询设置有关的内容,其实是意象对话疗法咨询中需要充实和探索的部分。
 
再如,移情在意象对话疗法咨询中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看待和利用移情?精神分析是有很基础性的认识的,意象对话疗法怎么看?怎么处理?意义是什么?••••••又如何去印证这些意义?
 
我没有能力探索这些问题,但是感觉这些问题应该是意象对话疗法需要探索和确认的基础理论。
 
 
 
在同一时间只和一位心理咨询师工作,这个当然是更有意义的。但是我并不觉得是必须的。
 
为什么更有意义呢?因为他心目中的咨询师如果只有一个的话,那他去认同这个咨询师的时候,他的认同对象是稳定的。然后他可以通过这种稳定的认同内化好多咨询师的心理品质和咨询师的信念。咨询师当然心理是更健康的,所以对他是更有利的。但是如果有不止一个咨询师的话,那么这个来访者,可能就会有一些矛盾,因为不同的咨询师,即使都是好咨询师,他们也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本质是一样,但表达方式不一样的一些理念。这样的话,就可能使得来访者会感受到一种矛盾。
 
这个就跟我们学心理咨询的好多学生的境遇是类似的。如果他一开始盯着一个流派去学,他就能学到一些东西;但如果他同时学很多流派,他的脑子就有点乱了,会不知道哪个是对的,因为他发现不同流派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说话,会看到好多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一些表达。
 
真正的融会贯通之后,向几个来源去学习,这个是一个很高的能力,必须得人成长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才有可能。对来访者来说,这个可能是做不到的。所以呢,这个设置,同时只看一个咨询师,当然是更好的。但是,并不是必须的。因为如果他能够把其中一个咨询师作为他的主咨询师,那同时接触一些其他咨询师,未必有害。
 
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也不会只跟爸爸妈妈打交道。儿童也会同时跟好多外人打交道。他也可以在其他的资源里边获得对自己有意义的资源。只要有主有次,其实就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我觉得作为精神分析师这个角色的人,他可能会比较烦恼,因为如果他发现他的来访者有其他的咨询师存在,而其他的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处理方式和自己不一样,他就会发现很大的困难。有的时候自己费好大劲儿,刚把一些东西给做得还算好,然后其他人用另外一个方式去干预,可能就把自己的一个工作给弄得前功尽弃了,这个会让人很懊恼。所以我觉得,咨询师提出这种理念,要求这种设置,可能是这种懊恼心理所带来的。
 
就有点类似于,一个家里边,爸爸妈妈有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爷爷奶奶有另一种。这种时候,对孩子成长肯定是有所不利的。这种时候孩子就会有一点或者无所适从,或者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样子,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是另一个样子。或者他会在这里边去投机——想听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听他爸妈的;不想听爸爸妈妈的时候,就用爷爷、奶奶的话去堵爸爸、妈妈的嘴,或者说借爷爷、奶奶的力量来把持爸爸、妈妈。这当然会带来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问题也不是解决不了,一个家里边既有爸爸、妈妈,也有爷爷、奶奶。到了学校,还有小学老师,小学老师还不止一个。我们都是这样生活的。
 
这个问题并不会因此就无法解决了。
 
其实呢,这种懊恼,不要说他了,我也有啊。比如我会发现有一些人学意象对话。经过好长时间的意象对话学习,总算是有一定成长。这个时候呢,他就会出于好奇去学其他的流派。学得好也罢,学得好,他会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更好的东西;但是有些人他没学好,把意象对话学到的东西也给破坏了,其他的东西也没学好。其他的东西也许是个很好的东西,比如他去学佛教,我自己也是佛教徒,我觉得佛教很好啊,但是他们可能学得非常,怎么说呢,学得不伦不类。
 
结果呢,意象对话的那些好的做法他给忘掉了,而佛教中真正的精髓,他又没学到。最后就变成了一个上不上下不下,左不左右不右,邯郸学步的那么一个状态。我也是觉得很可惜。有些他接触的反而是一些不太好的一些心理流派,那就更差了,就更破坏性了,所以这个我也很懊恼。
 
但是我觉得呢,懊恼归懊恼,我还是认为大家有权利去接触其他的任何想接触的东西。我只能告诉大家,最好一段儿时间盯着一个流派去学,学到了你有能力去融会贯通,去吸收消化其他流派的东西的时候,你再去学另一个流派,这样更好。同时去学几个流派,往往就很有风险了。我就是把这个告诉大家。大家听我的,当然我很开心;大家不听,我也没脾气。
 
为什么精神分析派的人会比我更强调一个人只能同时有一个咨询师这种设置呢?把它拓展开来,我认为这实际上和西方文化跟东方文化的区别有关。西方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它是来源于基督宗教,它本质上是一种一神教的思路。所以呢,一个咨询师做咨询,虽然这个咨询师不是神,咨询师只是一个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心理父母的这么一个形象,但是他也比较符合一神教那种感觉。
 
而中国文化呢,我觉得是这样子的——中国文化表面看起来好像不说什么民主、平等,但其实它骨子里面的民主和平等精神更高。就像东方的宗教,比如佛教,比如道家,都没有那种你就要信我,你不能信别人,对异端那种排斥都要少一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这个得罪了基督徒,就抱一个歉,这个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群森后边说的那些理论问题呢,意象对话疗法的体系中其实是有答案的。但是问题就是,怎么说呢,要把它讲清楚需要非常大的篇幅,可能需要写一本书——关于意象对话与精神分析。去对照着写。但是现在实际上我没有时间去写这本书,其他人呢,恐怕近期不可能忙得过来去写这本书。所以,就先放着吧,等以后条件具备了再说。
 
有一个要求啊:如果群森能做群森做,如果其他人能做也行。但是最好是群森做,因为是群森提出的这个问题——能不能把你的问题和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然后做成一个微信文章。这样也方便转发、保存,可以让其他的同学们也能够在这个里边有所获益。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眼看世界,作者:群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