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一段糟糕的关系里,没有谁是无辜的

01
 
前些天,和一个朋友在微信上聊天,他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觉得伤痕累累。
 
面对这样的信息,我该怎么回复呢?
 
如果我是他的心理咨询师,也许会说:嗯,我很理解你感受,但是没关系,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一个人了。
 
如果我是他的女朋友,那可能会这么回答:亲爱的,好遗憾此刻不在你身边呀,不然就可以好好抱抱你了。
 
如果我们仅仅是普通朋友,可能会说:啊!原来你和我一样惨啊。
 
怎么回复、怎么反应,取决于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我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语言等,都会受制于关系。
 
是夫妻关系?同事关系?恋人关系?老板员工的关系?
 
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关系,我们会给出不同的反应和答复。
 
但上面说的这些关系和角色,还都是非常显性的,大家都清楚明白的。可是,生活中的一些关系和角色,是非常隐性的,很多人察觉不到的,这些隐性的关系,就是关系中的心理机制和模式。比如说,有受害者和施害者;有拯救者和被拯救者;有索取者和付出者;有抛弃者和被抛弃者;等等。
 
一段关系质量如何,往往是由这些隐性的关系模式决定的。
 
 
02
 
 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很多人看的时候,都忍不住被那个特别能作的爹苏大强气得捶胸顿足,更让人气愤的是,不管什么无理要求,那个斯坦福毕业的高材生、大儿子明哲都无条件满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小家庭的利益。
 
父与子的关系,是苏大强和苏明哲之间的显性关系。
 
但实际上,他们真正的隐性关系是:索取者与付出者。
 
苏大强仗着自己“我是你爸爸”这个身份,尽情从孩子身上压榨和索取,以此来弥补苏母活着时候,自己被压抑的心理。也就是说,从自己老婆那里没获得的爱和关注,他希望从自己的孩子那里找补回来。
 
而苏明哲呢?他则认同了父亲的这种索取,他觉得苏大强不容易,而且自己是家里的老大,理应无条件去满足父亲的要求。因为认同发生了,所以苏明哲在关系里,就相应地变成了付出者。
 
在这个家庭里,很有意思的事儿是,苏大强无论怎么作,他都不敢去找自己的女儿苏明玉,因为苏明玉从来都不接他的茬,他爱怎么闹就怎么闹。
 
苏明玉和苏明哲对待父亲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不认同你。我不认为你做为一个父亲,就可以无条件索取;你的很多无理条件,我也可以完全拒绝。
 
认同没有发生,付出者的角色就不存在。一段关系一定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付出者,索取者的角色自然也会被瓦解,关系就会被重新定义。
 
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个人成长)
 
03
 
我妈很喜欢看一些家长里短的情感节目,陪着她的时候,我也跟着听一些。
 
在这些情感节目里,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那些主动求助的人,会哭诉自己如何被糟糕对待,总觉得自己满心是委屈,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比如:有位女士说,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自己带孩子操持这个家,可是她老公从来不感谢她,还总是给她脸色看。而最近,她更是发现老公出轨了,她说她觉得自己很委屈,感觉这些年的付出都白费了,云云。
 
这位女士的核心思想,可以表述为:我是一个受害者,我老公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混蛋。
 
可是,这个受害者的位置,是现在才有的吗?是她老公强加给她的吗?
 
 
 
当她最开始任劳任怨,带孩子操持家的时候,她老公不对她表示感谢,还总是挤兑她,对此,她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这个时候,她就已经主动将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她的“没有反应”,在表达:你这样对待我,是可以的,是被允许的。
 
既然伤害是被允许的,那她老公后来出轨,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的剧情,如果这位女士,在最开始就提出抗议,很清楚地告诉这位丈夫,他的行为伤害了自己。那么这位丈夫就会接受到这样的信号:我不能轻易伤害我的太太。这位丈夫如果很在意这段婚姻关系,自然就会修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这段关系里就没有受害者,也没有施害者。
 
 
04
 
心理学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别人怎么对待你,都是你自己教会Ta的。
 
身处一段糟糕的关系里,没有谁是真正无辜的。伤害之所以能够发生,一定是因为你允许了伤害可以发生。自己如果在关系里不舒服,也一定是因为你认同了关系里某种隐性的位置。
 
检查一下自己的关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验到很不舒服的状态,看看自己是不是认同了别人给你安排在关系里的角色。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受害者、讨好者等位置上,并且因此而感到受伤,你可以像苏明玉那样,理直气壮地说不。
 
只有你敢于说不,关系才会发生变化。
 

不要害怕失去关系,如果一段关系不能滋养你,失去它,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文章转自思远心舍,作者:杨思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