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让关系回归和谐

 

      刊登在美国《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科学)》杂志上关于“道歉”的文章指出,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道歉在现实中的效果与重要性。换句话说,道歉会让犯错一方感觉糟糕的程度,远远高于被致歉一方感觉变好的程度。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似乎也映射了这个结论的合理性:当你在电梯里被一位美女的高跟鞋踩到脚,却只收到一句连眼皮也没抬就抛出的“不好意思”;爱逃学屡教不改的小孩哭着向妈妈保证“我再也不敢了”;时常偷腥的丈夫弱弱的对妻子说句“我错了”,乞求原谅;因大意造成生产事故的员工,一边向老板保证“不会有下一次”,一边恳求老板能让他免遭失业惩罚。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道歉,真的有用吗?能取得对方的理解并谅解吗?在《道歉的五种语言》一书中,作者论述了道歉无法消除对所发生事情的记忆、无法完全消除过失言行的后果或是给伤害方造成的痛苦情感。难道说,道歉行为仅仅成为人际交往间走过场的装饰物了吗?虽然道歉不是一把修复关系裂痕的“万能钥匙”,但却是双方和解过程中的第一步,重要的一步。

 

始终有一个选项——叫不道歉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失,并懂得向对方表达歉意的。“因为人基本上是自恋的。”心理专家朱建军解释,“从本质上说,任何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能说有修养、心理健康且心智成熟的人,能够做到道歉。”朱建军认为,对任何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个行为本身会带来自我否定的感觉,会伤害到每个人的自尊心及自恋情结。内心深处,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承认错误并向他人道歉会从本质上打破这种完美,从而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羞耻感。羞耻感是对个体影响很强烈的一种情绪,当我们道歉时,我们必须忍耐因羞耻感而造成的不安、不适。

      珍妮总不能准时赴约,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朋友聚会。“十一”长假朋友们结伴远足,又让两车人等了一个多小时,朋友们认为她该为自己的“又一次迟到”而道歉,珍妮却浑然不觉,反而催促大家赶紧出发。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认为,缺少共情也是很难进行道歉的重要原因。因为缺少共情的人是不能完全感觉到对方的感受,即便再理智上认同这种感受,也不会在情感上表现出来。“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中有一条就是缺乏共情能力,这样就会工具化的去利用别人。”李松蔚说,“比如一个自恋型人格的老板,他/她会觉得让员工加班是理所应当的,全然不理会对方的时间损失。在损害他人的利益后,也只会中性地去处理,不参杂感情。这时,即便他/她说了‘对不起’,别人也会认为他/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除此之外,许多人不愿意道歉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不珍视同对方的关系,从而放弃修补的机会;也有人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或是对方的过度索偿而迟迟不做出道歉的姿态。

 

远离“假道歉”

      道歉就是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并对被冒犯者做出补偿。真正的道歉能够实,宽恕与和解,继续发展,双方之间的关系。然而很多时候,看似道歉的话语和行为并不能让被冒犯者接受。“我都主动打电话和他道歉了,他为什么还不原谅我!”朱莉忍不住向闺蜜抱怨,整件事情的起因是她将男友Sam笔记本电脑里的游戏卸载,腾出空间用来下载她爱看的美剧。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道歉无用》一文中指出道歉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获得原谅。“致歉方的确有必要采取许多方式去表达歉意、去补偿,但不要去计算为了得到原谅需要做多少。”李松蔚认为道歉是人际间的一个互动,而这个互动所反应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停留在“工具性”层面。“从最原始的状态来说,道歉是一种很本能的表达——是我觉得伤害了别人,然后我感受很差,内心充满内疚、怜悯、罪恶感,不得不用一种方式去表达这种歉意,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补偿对方,让对方没那么难受。所以我们应该使用道歉‘表达性’的功能。” 

      当我们逐渐发挥了这个表达性的功能后,对方通常就消气了,也会表示原谅。有时候我们偏向了道歉的工具性功能,这也是产生“假道歉”的原因之一。 

      没有人愿意接受功利性的道歉。朱建军强调:“要做到真诚的道歉,道歉方就不应该对被冒犯者的反应有任何期待。当你的期待很强,自然会表现出来,那另一方就会对你的道歉动机产生怀疑。”我们只需要让被冒犯者体察到:我知道过去的事情做错了,我看到了给你带来的损害,而且我愿意补偿这些损失。“所以,真诚的道歉需要包含四个重要内容,就是承认这件事是自己错了;承认这件事给别人造成损害;愿意为自己的过错和造成的损害进行补偿;向对方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再犯。”朱健军补充道:“对方能否原谅我们,是对方的伤能不能被修复的一个指标。如果没有得到原谅,就说明一件事,对方因你而受到的伤害还未被修复。那就要继续道歉,直到对方原谅为止。”

 

如果我受到伤害……

      反之,当我们表达歉意时,不妨也回忆一下自己被伤害、感到难受时都会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有益于丰富我们的共情能力,做出真诚的道歉。 

      当一个人被冒犯时,伤心、生气、愤怒、失望、怀疑、遭背叛和被排斥感接踵而至——内心的天平失衡了。虽然道歉无法消除对所发生事情的记忆,无法完全消除过失言行的后果或是给伤害方造成的痛苦情感,但内心“公正”的缺失让我们依然执着的等待对方的道歉。 

      朱建军建议:“我们可以等待加害方的致歉,如果对方没有做,也不要强求。也有自身心理状态不佳的人会愤怒地强迫对方道歉,甚至夸大自己受到的伤害,让自己“活得不好”,希望以此换来对方的道歉,这实际上使得自己的伤害延续了。”

      安安在今年单身节到来之前结束了五年的婚姻。朋友们感慨如此令人羡慕的婚姻结束之余,无法理解安安能“宽容大度”地原谅自己丈夫几次三番的出轨。有时候,我们会为了停止争论和避免冲突,轻率的接受道歉,殊不知这将有可能引起憎恨的“和解”。也许我们觉得情感上的平静,要比事情的正确性更重要,但事实上,看似积极的补救措施反而会让愤怒在内心酝酿,像这样内化了的愤恨常常会让两个人的关系变的疏远。

 

和谐人我

      在人我关系中,因一方的过错,双方都会留下心结,给将来的关系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大至国家间的关系,小到个人层面。心理专家朱建军认为:“道歉肯定是必要的。具体到实际的事情,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我们能通过道歉化解过去冲突所带来的积怨,然后修复关系;二是道歉方通过道歉,消除自己做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内疚感。” 

      道歉有一个最大的收益就是良心上的收益。当我们真心诚意的表达歉意之后,我们才能无愧于心,偶则,不管是否得到原谅,自己在良心上就会出现心结,其实我们在潜意识里面上也会自伤和自损。只有完整表达了歉意,才能够正视人际镜像中的自我,正视他人的眼神。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变得完美了,而是因为道歉的同时,我们为自己的过错承担了责任。 

      让对方充分感受到歉意之后,双方关系就向和解迈出了第一步,当然对于关系的修复和推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做其他的改进,将悔改和补偿落实到行动中,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和解过程的深入。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