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碎碎念——《深海》04原来是妈妈在用歌声呼唤她

很多人都会发现,小孩子特别喜欢在海边玩沙子,不管是见没见过大海,一个小水桶,一个小铁锹,就能让孩子开心一上午。就算是没有大海,沙漠,甚至小区角落堆放的装修剩余的沙子,都会有同样的吸引力。

 

孩子们在沙子上玩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挖沙子,堆成小沙丘;挖个洞,放上小玩具;挖条小沙沟,放上树叶石子等。

 

很多家长觉得沙子脏,有各种细菌,对孩子健康很不好。不过这只是身体健康,健康包括两个部分,还有心理健康。

 

孩子们,越小的孩子越重要,用这种方式其实在练习着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也就是和以为的自己链接,用这种方式来获得自控感、自我感,以及和母亲的心理链接。

 

在孩子的眼里,沙子是随便被使用的,安全的。这些特质又是婴儿早期特别重要的心理象征——好妈妈。所以孩子们堆砌的沙堆,可不是小山,而是象征性的妈妈的乳房,他们还会因为沙堆而发生冲突,因为这个乳房只属于我自己一个人。

 

所以,当孩子玩沙子的时候,玩水的时候,在保证基本的安全的前提下,就尽量让孩子玩,脏了的孩子,也是孩子,不是泥巴。

 

当参宿把见到大海的好消息分享给不知道在何方的妈妈的时候,才意识到,现实中的妈妈,冰冷、生硬,根本不想和参宿发生链接。参宿于是删除了编辑好的信息……

 

 

 

刚才提到,玩沙子,有助于孩子构建心理的好妈妈的感觉,而参宿的妈妈就不能说是一个好妈妈。

 

参宿深深地叹了口气,唉。

 

不过,孩子对于好妈妈的渴望,是不会消失的,以前参宿对妈妈的好感一直存在参宿的心底。

 

旁边的一家三口拍家庭合影的时候,父亲老金竟然忘记了女儿,是在摄影师的提醒下才把参宿拉过来的,而道具遮住了参宿几乎所有的身体,只漏出眼睛鼻子嘴。拍完照后,连同道具一起被父亲遗忘了。

 

可见,参宿在这个父亲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地位。

 

抑郁的参宿只好戴上帽子,把自己藏的更深……

 

参宿四处游逛,不断被人冲撞,连卖画的小贩也对她满脸的嫌弃,称她为晦气,这可是她的生日呀,不过,她收到了联通机器人的祝福,祝她生日快乐,本该联通的却不连也不通。

 

晚餐之后,参宿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一个人回忆着早年美好的一家三口的幸福往事,外面的大海,波涛汹涌。

 

不经意间瞥向圆形的船窗,发现了一条被巨浪冲到甲板上的鱼,参宿不顾风浪打开舱门,把鱼捧回到大海里,但是在鱼儿落水的一刻,在参宿的眼中,鱼儿瞬间变成了海精灵的模样。参宿一眼认出了海精灵,也认出了妈妈的召唤。

 

 

于是参宿进入了深海,滑落了自己的暗红色外套,参宿被吸入到巨大的风暴眼之中,

 

 

 

然后伴随着舒缓而深沉的音乐,涌动着无限张力的画面扑面而来,色彩逐渐从深蓝过度到大红。

 

 

流线形的线条逐渐勾勒出水母的形态,然后水母变成了鸟儿,最后又变成了凤凰……

 

 

这些画面极具中国风,也极具中国古人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这些画面其实都是典型的心理意象,风浪和色彩的变化,象征着参宿的底层情绪变化,从抑郁逐渐转到了躁狂。又从鱼(水母)转变成了鸟儿,也就是象征着从对大海的依恋逐渐走向天空,也就是隔离了抑郁,正是因为这样,男主才会逐渐来到参宿的面前。

 

说到鱼鸟之变,最经典的当属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所谓的逍遥游,也就是精神的极度自由,对于参宿来说,就是忘记妈妈和抑郁,于是男主就开始登场了……

 

作者:张如江,公众号:心与生活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