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脏话”连篇的男孩,内心到底在说什么?

1
 
 
带孩子出门,很多妈妈头疼的是管不住孩子的嘴。
总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口无遮拦。
孩子天真无邪,没想大人那么多,可有时会让别人听到不舒服。
 
朋友说孩子有一次见到同楼栋年龄比自己大一岁,却个子比较矮的伙伴,就大声问:“妈妈,为什么他上二年级了,比我还要矮啊!”
刚好她跟那个孩子的妈妈聊得正开心。
这问题飞过去,瞬间哑口无言,竟无言以对。
 
朋友会告诉你,其实这还算好的。
因为他这次至少没有说“脏话”骂人。
 
说起这事,真是一件让无数妈妈伤透脑筋的事。
特别是家有男孩,更加严重。
 
前几天有一个妈妈跟我说,4岁的儿子在家里人经常说脏话,甚至诅咒人。
温和一点的时候会说屎尿屁,说臭妈妈,或者屁弟弟。
这些还尚且能接受。
可是有的让人一听就炸了,觉得没打他算自己脾气好。
比如经常跟奶奶说“你个傻逼”、跟弟弟说“你怎么不去死”、跟爸爸玩得好好的,说“我要掐死你”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要胖揍他一顿,让他下次再也不敢这样说了?
 
 
 
 
 
2
 
 
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理“他,先冷处理看看。
至少不要把这件事突出,天天跟他念。
 
因为你越这样做,会发现情况更糟糕。
我们看看孩子们都喜欢怎么做?
 
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特别喜欢跟一种人开玩笑。
比如那些挺严肃的,对孩子的玩笑反应大的人。
如果你没有反应,他们是不会找你的。
 
比如我们家里有一条玩具仿真眼镜蛇,挺吓人的。
小小鱼不会用它吓妈妈,只会来吓我。
因为我怕蛇。
 
所以他会趁我不小心,把它丢在我的旁边。
如果吓到了,就哈哈大笑,为自己的恶作剧感到开心。
而妈妈不会有任何的反应啊,就好像一件平常的玩具。
说不定还要他捡起来,不要乱丢东西。
这样的话,他就不会跟你玩这个。
 
而是会找另外一个能“刺激”到你的方式跟你玩。
这样他们会觉得好玩,互动性更强,关注度更高。
孩子们就喜欢这样。
 
语言也是如此,当一个孩子发现原来有些字眼特别不同。
这些特殊的字说出来好像很有力量,一旦用的时候,大人们的反应太有趣了。
 
有时让大人紧张,还能让其他的伙伴模仿自己,感觉酷酷的。
他们觉得这些词汇用起来让自己占据了心理优势。
看上去像一个大人。
 
就好比有的孩子偷偷学抽烟,其实并不是因为烟比糖好吃。
而是那样做,让自己看起来酷酷的,像大人一样。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当孩子在你面前“飙脏话“的时候。
就不要那么火急火燎了。
你可以试着冷淡他,好像没听见,没人理会,他们就会觉得说起来没意思。
反而不会继续这样去做。 
 
 
3
 
 
 
 
当然,还有孩子会变着法子,换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继续说。
如果父母放任不管,肯定也不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之后,如果还不行,那就看看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有时仅仅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育表现。
心理学上定义的诅咒敏感期,指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期(一般在3到5岁左右)在接触到一些脏话或者带有诅咒的话后,喜欢不分场合地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欢使用,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又恢复正常,儿童这个时期的语言习惯称之为诅咒敏感期。
可以理解为一个孩子,突然发现了语言的力量。
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种而已。
 
因为年龄的缘故,有些句子他们说出来,其实都不知道会不会伤害到人。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先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
然后平时在孩子没有说的时候,跟孩子聊聊他说的那些“字眼”。
告诉他妈妈听了是什么样的感觉。
 
这样平静的聊天,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远比气急败坏地责备他或者警告一番要管用。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信号,告诉你孩子在寻求你的关注。
 
你会发现,叽叽喳喳的孩子,不停地说着话。
有时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他只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如果爸爸妈妈一回家就玩手机,不理会孩子。
这个问题就会变得严重。
他们会故意跟你顶嘴,说那些脏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其实深层的心理是在寻求关注。
 
 
 
4
 
 
所以,要记住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多陪陪孩子,跟孩子多说说话。
这样做,可不止一点点好处。
 
比如孩子们早期的词汇积累,完全就是靠跟父母的交流。
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语言启蒙老师。
 
美国的BettyHart 和Todd Risley教授进行了一项以《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为课题的研究。
 
他们用两年半的时间,录下了42个家庭(包括13个高社会经济水平家庭,23个中低水平家庭,及6个依赖社会福利生存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互动的音频,从孩子开始学习说话,直到他们三岁,每个家庭每月录一个小时的音。
 
最后发现到孩子4岁的时候,高社会经济水平家庭的父母已经对孩子说了4千5百万字,而来自低社会经济水平的家庭的孩子只从父母那里得到了1千3百万字的语言体验。
 
有爸妈会问,什么时候是最好的聊天时间?
在上学的路上,回家的路上,等电梯时,吃饭时,睡前的故事时间,其实任何时间都是聊天的好时机。
 
那跟孩子聊点什么呢?
也没有什么限制,聊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饭菜的味道,自己的见闻,书里的故事,最近的新闻……
都可是,无所不谈。
总比都盯着电子屏幕要强。
 
当我们带着孩子的时候,当孩子在观察的时候。
我们等他们细心地观察完后,就能跟他们多说说话。
可以提问,“你刚刚看到了什么呀?”
或者也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你仔细看看这个。”
可千万不要拿着一个手机,盯着屏幕。
 
想想看,每天跟孩子聊天1小时,要说多少个字,输出多少的信息和词汇。
而孩子也要接收、思考,然后反馈,跟你聊下去。
长期来看,一年两年下来,孩子间的差距就出现了。
 
当然,也有父母会说孩子可以跟智能语音机器人聊天,或者听APP上的音频故事。
拜托,再好的机器人能替代父母?
他们能了解孩子?
而且也没有表情和情感的语调。
 
听故事倒是有了丰富的情感语调,可这是单向地输出。
我觉得还是不能替代父母。
所以我每天等小小鱼中午回家吃饭及晚餐后的时间,都会一起叨叨。
聊聊他的事,回答他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也说说我自己对一些新闻事件的看法。
好像不管我们说什么,他总能搭上腔,答上几句(无所谓懂不懂,就喜欢这感觉吧)
 
而且在父母跟孩子的交流时。
孩子会学会表达,理解不同的词汇,了解在不同情景下该如何说。
而很多的词语,就是通过父母说的话来接触的。
 
所以能在交流中跟孩子谈谈这些用词。
什么样的话是讽刺的,什么样的话是伤人的。
这样,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有些“脏话”并不合适讲。
这样远比父母的指责和数落有效。
 
解铃还须系铃人。
所以,关于说话的问题,还是得在说话中解决。



文章转载自鱼爸微信公众号,作者:鱼爸  文中图片由心海湾心理及其友人提供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