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专家:如何给孩子立界限?

“饭前不要吃零食;不要把房间弄的乱七八糟;放学不要太晚回来;不要打弟弟……”
 
你经常给孩子发出“不”的指示,但是孩子好像总是听不进去,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就出去了。
 
当你对孩子说“不”的时候,真的意味着“不”吗?
 
如果你问孩子们的话,通常他们会告诉你说“不”事实上意味着“可以”或者有时候意味着“也许”。这种问题,多数是由于沟通时界限不够清楚导致的。很多家长认为当他们说“不”的时候,他们已经亮起了红灯,但在孩子们的眼里,看到的仍然是绿灯或者是闪烁的黄灯。因为他们知道顺从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必须的。
 
 
1.坚定界限和模糊界限
 
界限基本上分为两种:坚定的界限和含糊的界限。在给孩子们传达我们的规则和期望方面,这两种界限发出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坚定的界限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家长的语言有清晰明确的行动做支持,它给孩子传递出的信号是:服从不仅是被期待的,而且是必须要遵守的。在坚定的界限下养育大的孩子,知道听从家长的话,并能认真对待,而且一旦被要求时,总会非常配合。
 
但是,含糊的界限,对于父母传达规则和期望来说,则是一种模糊的信号。家长的语言往往缺少行动支持。它给孩子传递出的信号是:顺从是可以选择的,并非必须的。在含糊的界限下养育大的孩子,常常对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并且经常逼着父母们不得不采取行动。对于一些、比较固执、较难管教和较难服从的孩子而言,含糊的界限势必会引发试探和亲子冲突。
 
为了让孩子合作,你使用的是哪一种信号呢?你的红灯真的是红灯吗?还是说它们等同于绿灯或者黄灯?
 
含糊的界限:当“不”意味着“可以”或者“也许”。
 
如:5岁的豆豆知道他晚饭前不应该吃零食,但是,当妈妈忙着接电话的时候,他偷偷地打开饼干罐并抓了一把。当他妈妈看到时,她决定进行干预。妈妈对豆豆说:“豆豆,你知道晚饭前是不应该吃饼干或者吃其他零食的,吃了零食一会就吃不下饭了。”豆豆看起来一脸抱歉,但他仍然吃个不停。于是妈妈继续给他讲道理。妈妈不让你吃零食,是因为现在你吃了,等到吃饭时你就不饿了,那样你就得不到你需要的营养,就长不高了。豆豆一边点头,一边又把手里剩下的饼干全部塞进嘴里。“下次记住了吗,饭前不能吃零食?”豆豆点了点头。
 
事实真的如此吗?在关于饭前不能吃零食这个问题上,豆豆真的学到什么了吗?
 
豆豆明白他妈妈的话,并且似乎也很配合,但在他妈妈说教的同时,他仍然吃个不停。对豆豆来说,只要能忍受妈妈的唠叨,他完全可以在饭前吃零食的。而他妈妈所允许的界限,和她原本要传递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含糊的界限只是理论上的规则,而非实际上的。这种界限往往因为信息的不确定性,而引发孩子的试探。家长的话语表现出要求孩子停止吃零食,但是行动却告诉孩子,现在停止吃零食好像也不是那么必须和强硬的。对于这一点,豆豆可谓是非常清楚。因此,在遭遇到“警告”时,他承认收到了妈妈传递的信号,但是仍然自行其是。
 
从训练孩子学习规则的角度来看,含糊的界限是无效的,因为它们没有给孩子提供所需要的足够信息,也没有使他们明白我们的言语和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信号无法传递出明确的信息,更糟的是,含糊的界限经常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它们会引发孩子们试探,使不良行为升级,进而还会引发亲子冲突。
 
含糊的界限有很多形式,它们可以是无效的口头信息,也可以是无效的行动信息。有时候,两种情况都有。但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不能有效地传递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顺从既不是期待的,也不是必须的。
 
 
 
2.一些常见的模糊界限
 
期望、希望和应当
 
4岁的小麦想玩爸爸的新相机。她打开电源,一通乱按,就在这时,她妈妈进来了,“小麦,你不应该动爸爸的新相机,你会把它弄坏的。”小麦对她的话不予理会,仍然按个不停。她妈妈又试着说道:“小麦,爸爸不喜欢你玩他的相机。他告诉过你别碰它。记得吗?宝贝”小麦继续摆弄着。“小麦!我要生气了,”她妈妈说,“我希望你现在停下来,否则我就要发火了。”小麦仍然摆弄着。
 
在这些话语中,你是否听到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要求小麦必须停止摆弄相机?小麦没有听到。
 
对于孩子们来说,期望、希望以及应当这几个词听上去像是在说,停下会很好,但你并不需要真的那样做。特别是当比较固执倔强的孩子听到类似的信息时,他们常常会做出试探,以明究竟。正如小麦所做的,她对妈妈的话置之不理,继续玩那些按健。
 
 
重复和提醒
 
12岁的皓皓正在客厅里看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恼怒的爸爸从隔壁屋子里减道:“皓皓!把电视声音小点。皓皓并不理会。几分钟过去了皓爸再次大喊:“皓皓,我要告诉你多少次才行?把电视声音关小点。你聋了吗?”皓皓仍然置之不理,于是他爸爸又一次冲他大减。“关小点!隔壁邻居都能听见电视的声音。”这一次,仍然没有回应。最后,皓爸进到客厅,站在了他和电视之间。他把手放在电视的开关上,对他说道:“把声音关小点,否则我就把它关掉。皓皓站起来,把声音关小了。
 
当皓皓对爸爸第一次的要求无动于衷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什么也没有。皓皓对此心满意足,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面对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请求,他仍然不予理会。第四次的时候,要不是皓爸动了真格的,皓皓会听话吗?他当然不会。
 
尽管他爸爸告诉他“把声音关小点”,但是他的行为实际上在说我不打算去做什么,至少目前如此”。如果你是一位12岁的倔强少年,你很喜欢看电视的时候把声音开得很大,那你会听从哪个信息呢?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皓皓是不会去把声音关小的。因此,对孩子们来说,家长们的重复和提醒实际上是教会了孩子对他们的话置之不理。
 
 
警告和第二次机会
 
7岁的大宝骂他的弟弟为笨蛋。他的妈妈过来干预道:“大宝,这样说你的弟弟很不好,尤其是那样骂他。你那样做很不好。”“他就是一个笨蛋。”大宝坚持说,带着一脸坏笑。他对妈妈的强烈反应似乎很得意。“不许你对弟弟那样说!”他妈妈一脸严肃地说。“不许再骂,我警告你”大宝决定试探一下。“笨蛋!笨蛋!小宝是个大笨蛋!”他竟然唱着说起来。这次他妈妈真的生气了。“别叫了!”她冲他吼道,“我可是认真的,最后一次警告,要是我再听见一次,今天你就待在房间里别想出去玩了!”“我可以给你最后一次机会。要是我再听见一次辱骂,你今天就只能待在房间里了。”
 
大宝骂了他的弟弟多少次呢?每次他那样做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他被警告了很多次,却又被给予很多次机会。既然骂人真的不好,为什么她还能允许他骂了好几次而一次也没有采取有意义的动呢?
 
 
劝说和解释
 
10岁的珍妮被告知不戴护膝和护肘就不能玩旱冰鞋,但她还是偷偷地那样玩了,结果被发现了。“滑旱冰真的很危险,珍妮,”她的爸爸担心地说道,你可能会受伤的。如果伤了膝关节和腰,恢复起来很慢的。”上护膝护肘实在是大傻了,”珍妮抱怨道,“我的朋友们都没有人戴,也没有人受伤啊!”“那是他们幸运,”她爸爸回应说,“你妈妈和我可不愿意让你冒这个险。 
 
珍妮的爸爸认为他的劝说和解释能说服女儿使用扩具,但是如果她不相信他的话会怎样呢?对她来说,顶多就是再受一次说服教育。她可不在乎这些。
 
因此,如果珍妮的爸爸真的希望她能戴上护具,他就需要用有效的行动来支持他说的话。只要她不戴护具滑早冰水,就收走她的早冰鞋。
 
 
谈话、说教以及训斥
 
11岁的雨点虽然知道放学后应该直接回家,但她还是决定先和朋友们在外闲逛一会儿。等回到家里时,已经比平常晚了两个小时了。“你去哪儿了?”她妈妈忧心忡忡地问,“你这个星期已经第三次这样了。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你。我给学校打电话找你,我还差点就要报警了。”“我同学一块去买奶茶喝了,”雨点回答说,“我忘记时间了。”“那你就可以不顾我们的感受了,”她妈妈回应说,“要是我们都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那我们家会像什么样?”
 
在这个例子中,有没有听到雨点妈不能容忍回家迟到的明确信息?雨点没有听到。像她妈妈这样的说教会帮助她以后准时回家吗?很可能不会,尤其是如果她想和朋友们闲逛的话。雨点相信只要她能够忍受妈妈烦人的说教,她就可以晚点回家。在这种情况下,她是不可能把妈妈的话当回事的。除非她妈妈在她每次回来晚时,就狠下决心,坚决取消她放学后出去玩的权利,或者几天,或者更长时间。
 
 
指示不清
 
9岁的小豪经常在晚饭时回来很晚。他的父母对此很是恼火。有一天当他又要出门玩的时候,他的妈妈提醒他说,“我们六点吃晚饭,别玩得大晚了。
 
对一个想多玩一会儿的9岁孩子来说,“别太晚”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六点一刻,还是六点半?或者六点四十五,还是更晚?到底是谁来决定准确的时间呢?小豪对这些并不清楚,他只知道他晚点回来,家长是可以承受的,而且他已经这样做了。
 
不清楚或者模糊的指示会引发试探,并会导致家长和孩子发生冲突。如果小豪的家长想让他记住晚上六点准时回家,他们就需要说清楚。他们应该说:“小豪,你应该晚上六点到家。如果你到时回不来,那么明天就五点回家。你必须那样做,直到你能按时回来。”只有这样,小豪才掌握了全部信息,可以让他据此做出较好的选择。
 
 
讨价还价和谈判协商
 
叮当,13岁,妈妈让她弹一个小时的琴,他就会跟妈妈讲条件:“弹一个小时琴可以,但是弹完我要玩一个小时电脑”
妈妈:“一个小时不行,半个小时可以考虑。”
叮当最后同意了。
妈妈说:“但我不会每次都让你这样的,弹琴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明白吗?”我明白。”叮当说。
 
协商意味着是可以选择的。你能想到下一次当叮当仍然不想弹琴时,他的家长会怎么做吗?那些常常做出让步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引发孩子们去试探和修改它们的规则。
 
 
争论和辩论
 
4岁的Jim讨厌收拾自己的玩具。当Jim的妈妈宣布:把你的玩具收拾起来准备睡觉了,的时候,Jim开始抱怨。
Jim: “我不想收拾,我很累。”
妈妈:“我知道你累了,但是你知道规矩的。当你不玩了的时候,你就应该把玩具收起来。”
Jim反驳说:“你有时候就不收拾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你不收拾,我为什么要收拾。”
妈妈:“我可不像你那样,我经常自己收拾的。”
Jim:“可你经常吃完饭不收拾碗筷。”
妈妈: “那是因为我想休息会就去收拾,你现在赶快去收拾玩具”
Jim抗议道:“那不公平!”妈妈:“我不想跟你争辩,你知道规矩的,现在就去。”Jim:“愚蠢的规矩。”Jim嘟囔着回敬说。
 
通过争论和争辩,Jim的母亲给他传递出了什么信息呢?争论和争辩的结果又如何呢?显而易见,争论并没有让Jim收拾自已的东西。争论不结束,自然不用考虑他会收拾。更何况有时候,争辩往往会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
 
如此这样和儿子进行争辩,Jim的母亲实际上是在说,她的规则遵守不遵守取决于他们争辩的后果。这是一种鼓励Jim去试探的做法,这种做法的结果只能是引发新的亲子冲突。
 
 
贿赂和持殊奖励
 
乐乐和欢欢是一对双胞胎,每次去商场,他们总是哭着、要这要那。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着撒泼打滚。邻居建议妈妈采用贿赂的方式,于是第二天在出门去商场之前,妈妈对孩子们说:“要是你们在路上不吵不闹的话,我就给你们每人买个玩具。”两个孩子都很乐意。而且让她吃惊的是,一路上两个孩子果然相安事。
 
那个星期,妈妈一共去了两次商场。每次她都给他们买个玩具作为贿赂,而孩子们每次也都很配合。可是到了月底,她为购买新玩具将近花了500元。到这时,她开始怀疑这种方式是否真的明智。 我小的时候可没有人花钱让我配合,她心想。可是越想这些,她就越是生气。到下次去购物时,她对孩子们宣布说:“你们两个在公众场合已经能很好地合作了。但你们做的也都是应该做的,我不应该再为此给你们买玩具了。”那不公平!”欢欢立即抗议道。乐乐也随声附和。要是你不给我们买玩具,我们就不配合。”欢欢说。
 
这时,妈妈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方式是多么的错误。家长提供贿赂作为孩子合作的汇报,实际上是在说做是可以选择的,而且取决于家长是否提供奖励。通常情况下,只要奖励不再提供,合作就会立即终止。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家长之间的不一致
 
如果妈妈说,“出去玩之前先收拾好你的玩具。”
而爸爸说“让他去吧,亲爱的。他的朋友们在等着他呢。”并且开门放孩子出去的话,孩子会对他本应该遵从的规则作何感想?
 
这个例子中,家长之间的规则各不相同。妈妈的规则说“请你那样做”,而爸爸的规则在说,“你并不需要那样做”。谁的规则会占上风呢?自然,对孩子来说,无疑爸爸的规则会占据上风。
 
当家长下一次要求孩子出门前收拾玩具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他很可能会做出试探,并看看到底谁说了算。如果妈妈要他做时,他很可能说,“爸爸说我不用收拾”。要是爸爸要求他做,孩子很可能会说,“你上次说过我不用收拾的”。无论哪种情况,家长之间的不一致常会让他们三方都陷入冲突。
 
 
 含糊界限这样说 
 
该洗澡了,好吗?
 
你能试着听话一点吗?
 
帮我一个忙,配合一下。
 
你没看见找在接电话吗?
 
我不喜欢你的态度。
 
你最好听话点。
 
你真是幼推。
 
该赶快行动了。
 

 含糊界限这样做 
 
允许孩子不收拾东西就走开。
 
给孩子收拾烂摊子。
 
给孩子穿衣服,尽管他们自己会穿。
 
无视孩子的胡闹,希望它会停止。
 
当你心情好时,对孩子的胡闹熟视无睹。
 
当孩子胡闹时责备自己或他人。
 
孩子不服从时和孩子讲条件。
 
给孩子的标准和规则不一致。
 
孩子大发脾气就表示妥协。
 
 
 坚定的界限:“不”的确意味着“不”
 
5岁的朵儿和妈妈商场逛街,看到一个漂亮的娃娃,很喜欢,就想让妈妈给她买。妈妈说:“我们每个月约定买一个娃娃,这个月的娃娃已经买了,就不能再买第二个了。”朵儿还是大哭大闹,想要挟妈妈给她买玩具。 朵儿妈蹲下来告诉朵儿:“我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但是今天玩具是不可以买的,我们之前都已经说好了。但是如果你很想要那个玩具,买不到你很难过想哭的话,你可以哭,哭多久都可以,我在这边陪你。你哭够了,不想继续哭的话,可以跟我说你哭够了 ,然后我带你回家。”
 
在传递他们的规则和期望上,朵儿的妈妈使用了坚定的界限。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孩子收到的信息都很清楚,她听到了停下的命令,也体验了停下的事实。顺从既是期待的,也是必须的。
 
 
 坚定界限这样说 
 
停下不许打人。  
 
我们不在客厅吃棒冰。  
 
请把你的鞋子从沙发上拿下来。  
 
出去玩之前把你的积木收起来。  
 
记得五点半到家。  
 
要么遵守规则,要么去玩别的游戏。  
 
把电视声音关小点,否则我会把它关掉。  
 
如果你在屋子里踢球,我就会把它拿走。
 
如果乱扔食物,吃饭就结束了。
 
 
 坚定界限这样做 
 
当孩子打人时采用计时隔离。
 
如果孩子无视你的要求,继续在客厅吃棒冰的话,那就拿走棒冰。
 
当孩子不收拾积木的话,那就把积木收走三四天。
 
如果孩子没按要求在五点半到家,那就暂时把时间改到四点半,并持续几天。
 
如果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就暂时不允许他她参与。
 
当孩子拒绝关小声音,那就关掉电视。
 
当孩子试探着在家里踢球的话,就把足球收走。
 
因为粗心而毁坏或丢失玩具,就不提供新玩具。
 
关于我们的规则和期望,坚定的界限会给孩子们传达出清楚的信号。孩子们明白我们说一不二,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他们所听到的。我们的语言和行动是相互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会学会把我们的话当真,会减少试探并更多地配合我们。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3.如何给出清楚的信息
 
用语言给出清楚信息的关键在于,你应该只说那些必须说的,并且要说的明确、坚定、温和。下面是一些提示,可以帮助你提高。
 
重点关注行为
 
在指导孩子时,我们首要的目标是拒绝不好的行为。因此,在给出信息时,我们应该关注正确的事情的行为,而不是态度、感情或者孩子那样做的价值所在。一切羞辱、责备、批评或者让孩子感到丢脸的做法都应该丢弃。那样做不但信息模糊,而且在拒绝行为的同时,往往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举个例子,如果你5岁的孩子在吃饭时喜欢用手戳弄他的弟弟,你想制止他,你就应该说“请把你的手从弟弟身上拿开”,或者“不要截弄你的弟弟”。你不应该说“为什么你要这么让人讨厌?”或者“你要是那样做,就没人会喜欢你!”之类的话。这些信息对5岁的孩子来说,没有实质内容。换句话说,它不能告诉你的孩子,在吃饭时戳弄弟弟是不对的,并且必须停下。
 
如果你想让10岁的孩子不要在房问里大叫,你就应该说“请小点声说话”,或者“不可以在房间里大声喊叫”。而不是说“你能试着稍微体谅一下别人吗?”或者“要是你正忙着的时候我打扰了你,你会怎样想?”尽量明确直接清楚的信息应该能明确直接地告诉孩子,你想要他们怎么做。如果需要的话,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做、如何做。言语越简洁,效果越明显。
 
如果你想要9岁的孩子在出去玩之前,收拾自己桌子上的杂物,你应该说:“请把你桌子上的东西收拾好,然后再去做其他的事。也就是说,你要把你的碗和餐具放到池子里,并且擦净桌子。”如果你说的是“我希望你今天能做点好事,打扫一下卫生”,或者“希望你今天能保持桌子更干净一些”,那么到底谁来决定“好事”或“更干净”的含义呢?是你还是你的孩子?缺少明确而直接的信息,孩子的行为往往会不符合你的期望。
 
如果你想要12岁的孩子晚上六点半就回到家里吃晚饭,你就该说“请你晚上六点半回来吃晚饭”,而不是说“回来时别太晚”或者“尽量准时回来”。后面的两种说法,无论你使用哪一种,你都会遭遇到这样的问题:是谁来决定“太晚”或者“准时”的含义呢,是你还是你的孩子?要知道,后两种信息都会让孩子做出试探,而你这样说的结果只能是你倚门等待。
 
使用正常语气
 
家长说话的语气也很重要。过高的、带着怒气的嗓音会发出误的信息——情绪失控。这种时候,孩子们就会更容易采取试探行为,因为他们意识到你已经乱了阵脚。
 
作为家长,你的语气应该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的目标坚定不移,你完全能够掌控局势,而且孩子们必须照你所说的去做,你对此的态度非常坚决。要传递出这种期望的最好方式,就是用正常的语气就事论事地说出你的要求。
 
坚定的界限并非需要严厉的口气来陈述。要让孩子相信你是认真的,并不需要大声嚷嚷、惊声尖叫或者刻意提高嗓门。如果需要采取行动的话,那么行动传递出的信息会比你的语言更有力。你只需要用正常的语气说出你对他们的要求,并且准备好随时采取行动就可以了。
 
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在给孩子下明确指示的时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点就是要态度温和。不是凶神恶煞的威胁孩子,或者是好像孩子是你的敌人似的,请用温和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温和还能孩子能感受到,虽然你在和他设定规则和界限,但是你是爱他的,这样能减少他们的叛逆。而同时,在面对界限的问题时,你又是坚定的,你会坚定地贯彻和执行规则,不因为孩子发脾气,撒泼耍赖,讨价还价而放弃原则。就像例子中朵儿的妈妈一样,朵儿哭闹着像让妈妈给她买一个礼物,妈妈温和的对朵儿表示理解,也可以陪她哭,但是不买玩具的原则还是要坚定的执行。
 
当父母可以长期做到用清晰、坚定的方式给孩子设定界限。随之带来的结果会显而易见——更好的沟通、更少的试探和更少的亲子冲突。特别是对那些固执、倔强,个性强的孩子而言,坚定的界限是让他们更好合作的不二法门。


文章转自上饶蒙特梭利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