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了就会变好,是真的吗?

很早以前,还在学校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森田疗法里面提到一个说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当时虽然嘴巴上说,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但是其实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来访者来寻求帮助,就是想要改变症状。你却告诉他’顺其自然’?”由于当时我一直是一个好学生,森田疗法听起来也是很厉害的一种疗法,我自然不敢明着去质疑他。
 
不过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也觉得,这种方法如果有效果也蛮好。我想打游戏,然后我就“顺其自然”的去打游戏——“为所当为”嘛。久而久之,我就不会打游戏了。
 
 
我怀揣着这样的一种我自己都不是很相信的想法,开始“没有心理冲突”地玩游戏了……
 
可惜遗憾的是,一直到大学毕业我才发现,我依然很爱打游戏!
 
森田疗法似乎没有效果……
 
 
后来,我离开学校以后。一度也很以自己是一个心理学的毕业生而自豪。每当有人问我“我该怎么改变我不喜欢的行为”时,我就会表现得像一个得道高僧一般,对他说:“首先你得先接纳这个行为,然后就能改变了。”
 
一开始,这种说法特别奏效。大家都觉得我真是一个得道高僧——我自己也这样觉得。
 
可是渐渐地,开始有人对我的“接纳说”提出了质疑:我接纳了啊,怎么还是没有改变?
 
这一下,就让我慌了神!
 
不过好在想起曾经的老师说过,你要“接纳自己的不接纳”。
 
我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回答说:“你之所以没改变,是因为你不是真正接纳了。”
 
对方问:“那怎么办呢?”
 
“那你就要先接纳你的不接纳。”
 
……
 
多么完美的论证:因为只要接纳了就会改变。如果没有改变就说明你没有接纳。此时你要接纳你的不接纳。换句话说,只要没改变,就是不接纳。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道理上来说,是没错的。但是这里没有对“接纳”的概念说清楚,只是把“接纳”当成了一种类似“行为”的动作,好像我对自己说“我接纳了”,就是在做接纳这件事了。
 
但是真正的接纳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看见。
 
看见自己问题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比如说我爱打游戏,先看见我为什么那么爱打游戏?打游戏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如果我不打游戏会怎样?
 
很多人所谓的接纳,只是做到了这一步,觉得我看见我爱打游戏,我接纳自己爱打游戏这个事情,我就好好打游戏吧。这不是接纳,而是放纵。
 
 
接纳的第二步是什么呢?面对!
 
面对就是,当我发现爱打游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想要逃离现实世界中的学习、工作等让我焦虑的问题。打游戏能够让我至少在游戏时间里不用考虑现实生活的问题。如果不打游戏,我就会焦虑、烦躁、恐慌。
 
这些情绪是需要我们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的。并且由于我们已经使用这样“打游戏”的模式逃避了很久,从而叠加了比本来应该有的焦虑更大的焦虑,所以需要用面对这样的方法来让情绪得到消解和宣泄。
 
 
接纳的第三步是理解。
 
理解什么呢?理解我们的情绪是为什么而来?理解类似“打游戏”这种我们不喜欢的行为不是平白无故找上我们的。相反,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行为来逃避我们内心的感受而已。只有当这样的理解发生了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我们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只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真正的改变才能出现。
 
完成了以上三步之后,接纳才开始渐渐发生。
 
也许会有人问,是不是这个时候就会有所改变呢?
 
是的。这个时候,当接纳真正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所改变。可惜的是,有些时候,所谓的改变并不是你期待的那种改变。
 
我们都期待,通过接纳自己打游戏这件事情以后,我就能够不打游戏了。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可能真正得去接纳的是,我依然时刻想着要打游戏,但是我能够带着这种想法先去做工作或学习等事情。我需要接纳我得以这样的状态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的一段时间。
 
说到这里,我重新想到森田疗法说的那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此刻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一直把森田疗法的这八个字理解成了:“顺其自然,为所欲为。”
 
这可真的称得上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成长就是,当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的所有黑暗,我依然爱着这个世界。”
 
那么人,也是这样!
 
愿你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切不完美后,依然爱着这样的自己。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吾宇仁的叨叨微信公众号,作者:黄奇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