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寻根技术咨询实战中踩过的那些“坑”
在现实中,我不断地推拉格挡,辗转腾挪,仿佛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才能应对我的工作和生活。
是意象寻根,使我一朝梦醒,找回了真身。”
“我每次一难受,还没感受清楚,就种种防御、种种反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为不让自己这么痛苦,偏偏痛苦就成了我生活的背景音。
是意象寻根,让我能照见并安住在痛苦的感受里,心境和现实竟渐渐转化了。”
每每看到成长伙伴的这些分享,心里涌动着感慨与欣慰。
笔者从2017年开始接触意象寻根技术,以此作为自己的主要成长方法和主要咨询方法,意象寻根的直接、深入、洞明、透彻,令我着迷;其中觉照技术那丝丝入扣的深度共情,又不沾染咨访双方的情结,也令我惊叹。
在觉照技术中特别要注意“想和去的劲儿”,别看“想”和“去”这简单的两个字,在咨询实战中有很多变式,笔者在学习和应用觉照技术时,也是不断的踩坑,不断的练习出坑。下面就把自己积累的这些变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1.头脑的联想
联想多件相似性质的事情。快速切换,使自己无法体验原发感受,从而不那么难受。
例1:遇到滔滔不绝的来访者,上来就说了七八件事,咨询师都插不上话。
“我老公就是这样,我每天就是累死,也什么忙都不帮……”
“上周日就是这样,我都没停下过。孩子也添乱,特别不听话……”
“我单位同事也是,明明是一样的岗位,她轻轻松松,什么事都甩给我,我让她帮一点儿忙还要求她……”
……
原来的我:你觉得这里面哪件事印象最深刻、最需要解决,我们讨论一下。
来访者:我老公和我同事最让我生气,还是先解决我老公的吧。
这时,来访者需要另外拿出一份心理动力回头去找。用头脑思维的力去分辨、比较、最后确定。从而进一步离开原发感受。
现在的我:说完了?一股脑说了这么多,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呢?
来访者:我觉得轻松一些,但还是觉得这世上没一个人帮我,都欺负我,我好气、好累啊,就要崩溃了。
这样,就从此时此刻切入,直接连接了来访者较为原发的情绪了。
2.头脑中的归因
通过归因防御情绪感受。
举例
来访者:我之所以这么累、这么难(痛苦),
应该都是我原生家庭的原因,
我妈妈总是喜欢弟弟(归因)。
在情绪难以承受时,归因多是一种头脑意识的捡择,好像在说:
我找到了一个理由,看清楚了,就不那么难受了。
所以说,这时的归因,是起反应的一种形式。
头脑归因时容易出现的常见词语:
好像是……,
大概是……,
应该就是……吧,
可能是……吧,
肯定就是……。
听上去总是有猜测,推测,假设的成分。
而情绪体验透后,往往真正的原因,会以领悟的方式浮现出来,来访者也会有恍然大悟感,有确定感,甚至不需要咨询师的印证。
此时的领悟,宛如意识之光一下子照亮心灵,令人豁然开朗。
有时遇到“脑王”来访者,
把复杂的事件思辨得很清晰,在头脑中推演得精妙绝伦,严丝合缝。
仿佛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已经超清楚了,
就等着你拿出一个严谨实用的解决方案。
对于这类来访者,
原来的我:在整件事情中,你的感受怎么样,心中有什么情绪波动吗?
来访者:还好吧,挺平静的,我情绪管理做得还不错,主要想听听您对这件事后续操作性的建议。
原来的我:如果现在这事儿就是解决不了呢,你感觉怎么样?
来访者:那我得做两套备用方案,你知道的,时间等不起啊。
来访者的头脑敏捷,总是在思维应对上打转,完全不给情绪感受一丝一毫冒上来的空隙。
而我会被来访者带节奏,集中在事件讨论上。
现在的我:我现在感觉一下,我的能量多集中在头心身的那个部位呢?
来访者:我觉得九成能量都在头上,头很紧。
我:我试着一边感受着这个紧的感觉,一边转动顺时针转动左手呢?
同时示范正气顺养操动作。
来访者:做了一会儿……
紧的感觉好一些了。心里突然害怕了。
好像有一句话在说:我绝不能失败,失败就完了。
咨询师:我感觉到心里有害怕的感觉……
来访者连接上感受,继续体会害怕的感觉……
体验透之后,发现困扰自己的事件,其实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问题不再是问题了。
当把头部的思维能量,放在头、心、身这个大整体中体会,包括头部能量的大小、方向、顺逆,可以避免陷进事件的讨论中。
往往这类来访者的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头部,部分人头部的能量是逆转的。
3.头脑中的意象化
意象化也可以看做是头脑防御的一种特殊形式,不是用逻辑思考防御,而是用意象思维的方式防御。
类似这样的意象有可能是意象化。
意象化的几个特点
意象化的意象,携带的情绪能量很少,体验者看到意象后,心里反而没感觉了。
意象化不稳定,较为多变,体验者常常跟随着多变的意象,远离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总之,意象化的指向,总是让我们离开原发感受。
而真正有意义的情结性的意象,是我们的心理能量固结后的具象化呈现。
不但是意象中的主人公,里面的一草一木、日月星辰、天地环境、甚至整个时空,都是情结能量所化现,带有与情结相匹配的能量值。
核心情结化现的意象,更是能量巨大,即使经过一次次呈现、体验、释放、转化,仍能维持经年累月的稳定。
而在一次次的面对、体验原发情绪后,来访者也能切身感受到,固结能量转化为自由能量后的,身心状态更稳定、更流畅、更自由的感觉。
4.心理现实中的行动
也就是寻根中常说的,去的劲儿。
这里说的,不是现实中的行动,而是咨询室里常见的,想象中的,心理现实中的行动。
举例
来访者的愤怒刚一升起来,在心里就出手把对方砍了。
整个过程电光火石一般,还没等咨询师开口,这个回合已然结束了。
这样的桥段经常在咨询室里发生。
原来的我:会重新说一下“戒”的部分,即“不评判、不攻击……”那五不。
提醒来访者再遇到这种时候,先慢下来体会下自己。
并且加上一句:“你是要一时爽呢?还是要真正解决问题。”
来访者多半会说:“我想要真正解决问题”。
这样的一轮操作,把原本挺有感觉的来访者,提到头脑意识层面,反而离开了感受。
而与此同时,我也离开了来访者,并有不接纳来访者的成分。
现在的我:“我之所以这么快就出手,是因为我太痛苦了。我试着一边感受着我现在的痛苦,一边顺时针转动手臂。”
来访者:边转动手臂,边体会情绪……
这时我仍然没有离开来访者,仍然镜映着、共情着对方。反而比较容易体会到情绪。
5.情绪的躯体化
在来访者叙述事情的时候,情绪往往感觉不到,身体先有反应。
例:
来访者觉得自己没什么情绪变化。
讲述事情经过的时候,感到胸部的阻塞感,闷胀感。
就是这样体会着这些感受……
慢慢的,就会觉得,很多东西要涌动出来,紧接着,情绪就被感受到了。
此时就可以继续感受情绪了。
值得多说一点儿的是:在具体化的感受中,有的情绪可以分辨的非常细致具体,有的情绪就是一大团混沌的不清晰的状态。
是因为躯体中储存了大量的早期体验携带的能量,在胎儿期、新生儿期,这部分能量原本就是混沌不清的,也没有意象呈现的。
6.主体感受客体化
6.1完全客体化
举例:
来访者正蜷缩着,埋着头,并用“我”做第一人称向咨询师描述着原发的“恐惧”情绪。
忽然直起身子,语音语调平铺直叙,毫无感觉的说“他”的恐惧。
这时,来访者已经通过换子人格,防御或隔离了之前以主体感受到的恐惧。咨询师可以继续用觉照技术做反馈:“我意识到,我坐直了身子,正在用‘他’来描述,似乎是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客体来看。”
6.2部分客体化
举例:
仍以来访者体验恐惧做例子,来访者的体态,语调都没有变化,还是很有感觉的待在恐惧情绪中,但却用“他”来向咨询师描述。
往往是正在体会恐惧的子人格正全神贯注的体会着,不想分神诉说。或是年龄太小,难以表达清楚。
此时,有另外一个子人格充当了解说员,但来访者仍有极大部分的能量在主体感上。
这时,咨询师反而要少说话,少询问,让来访者能有更专注,更不受打扰的体验空间。
子人格对子的两极互化:
来访者正体验和描述着自己的恐惧,突然声音放大:“你就是这么懦弱、胆小、没用。”这其实是不接纳不允许自己恐惧呈现的,子人格对子的另外一极。
这时,咨询师可以如实的以“我”反馈:这个变化是从哪句话开始出现的,我的情绪,体态,语调是怎么变化的。能让来访者更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子人格和能量的转化,更好的同时体会到两极子人格的情绪转变。
以上是在咨询实战中来访者经常用的“想”和“去”的劲儿举例。另外,还特别想说明的是,运用意象寻根技术做咨询,因为自己的劲儿不出去,所以不会耗咨询师的心理能量。又因为觉照技术不粘着咨访双方的情结,所以每一次个询都是一次自己成长的机会。虽然我也还没做到真正的同时感受到口袋一和口袋二的“不二”,但仍能感觉到意象寻根实实在在的魅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意象寻根公众号的观点或立场。
笔者:范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