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军:复兴中国文化中的修心传统
关键词:修心
心理世界是建构的产物。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建构方式,所以不同文化中的成员所看到的心理世界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心理健康的最佳途径也是不同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体系,注定需要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体系。这样才可以“量体裁衣”,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文化成员的需求,也可以保护中国人的精神生态环境,不会被“精神领域的外来物种入侵”所损害。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体系将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修心”极有可能将会成为这个心理健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开展对修心的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我认为将有助于让中国的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地更有中国文化特点,实践上也会更加有效。
一、什么是“修心”?
修心,就是对“心”进行“修养、修炼、修习”的精神实践活动。修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修心的目的,就是提升心的品质,就是让人能够获得更好的精神状态、能够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能够人格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扬出人性之中的良善。
修心并提升心的品质,固然可以让一个人更加快乐、更加适应环境、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等,但是修心并不仅仅是获得快乐成功的手段,修心本身就是目的。
这里隐含着一种价值观:人活着的最高价值,并不是享受和快乐,而是让自己成为更美好的、更高贵的、“有德行的”精神存在。
为什么要选用“修心”这个词汇?
“修”这个词汇,有非常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虽然这个词也可以翻译成其他文字,但是在其他文字中,不能蕴含中文中“修”这个词的意味。而且,“修”这个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最好的共同使用的词汇。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是“儒释道”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有“修”的内容。儒家强调“修身”,这里所说的“身”,意思并不是表示“身体”而是表示“自己”,“修身”也就是要去“修自己”的意思。这种修身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自我修养”。佛家的核心活动就是“修行”,也就是使用一系列的用来改善心态、提升心理品质并促进觉悟的方法进行的实践活动。道家或者道教则重视“修炼”,这些修炼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改善,也是对身体的锻炼或调解,从而让自己能够脱胎换骨,身心整体都得到提升。通过“修”而得到的提升,则可以称之为“修为”。近代中国共产党思想中也有“修”的内容,早在几十年前刘少奇著作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现在的党内教育中也有修心的部分。因此,修心这个术语,可以达到最大的共识。深圳心理咨询
现代人听到“修”这个词,有可能会联想到“修行”并感觉有一点“宗教化”,但是我个人认为不用担心。在我们学校中,“自修课”并不会被当作是佛教课程,我们只要澄清好修心这个词的意义,应该不至于被误解。
我们这里的修,是通过锻炼、学习和钻研,使心理品质更加完美的过程。
二、修心活动的特点
修心,作为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有其独有的特点。
首先,修心是一种个人主动的行动。
我们所引进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虽然也非常重视来访者的主动性,但是操作上却还是更多由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为主。在咨访关系中,心理咨询师把控着心理咨询的进程。心理治疗更是如此。来访者是“接受”心理咨询的一方,在关系中比较从属。来访者一定程度上,是信任心理咨询师并把自己交托出去。
修心则不同,修心的过程中,“来访者”(姑且用这个词,实际上也许应该换一个更恰当的词汇)自己决定,要提升自己的什么心理素质,并且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家所供给的心理学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另外,修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修,就是“练习”。修不能仅仅是在思想上进行,而必须要成为反复进行的练习。中国人未来为了促进心理健康,将发展出很多具体的修心的练习。
这和现有的引进的心理咨询会有所不同。现在的心理咨询基本是以对话模式为主,而不会让来访者自己做大量的练习。
修心也可以和心理咨询结合,先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引导来访者发现问题,然后用团体和个人的修心,来稳固和促进心理咨询的效果,形成心理健康促进的“心理咨询——团体共修——个人自修”模式。
修心相对少一些直接的功利性。
现有的心理咨询中,来访者都会有直接的功利性的目标。他们为了解决某个心理问题,或者为了求助心理咨询师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才来接受心理咨询。
但修心不同,虽然我们可以为了缓解压力而修心,也可以为了不再抑郁而修心,但是我们也可以不为了解决任何心理问题,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德”而修心。修心让心理更健康,但是并不是只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修心。
修心有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人性观。
正如前面说过的,修心内涵的价值观,是以“心的德行提升”为最根本价值的。所以提升心理素质和品质,不是为了别的目标,而是为了它本身。
修心所内涵的人性观,也不是达尔文主义这类的观念,而是认同人性最深处是善的或者是清静的。因此,所谓修心从表层上看,固然是改变心,但是从根本上看,则只不过是除去心外所沾染的尘垢,以恢复心的本体光明澄澈的一个过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重视修心?
如果我们做一个很粗略概要的对比,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诸神,体现出的是对人的本能的顺从。朱庇特自己放纵自己的欲望,到处沾花惹草;其他的神也都按照他们的本能生活,并没有体现出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基督宗教则认为,人和神之间又不可超越的距离,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而只能在神的庇佑下生存。这两种文化思想,因此也就都不会激发人提升自己心灵品质的行动。前者不需要去提升,后者人只是被造物所以也无法主宰自己心灵的提升与否。
因此,西方文化的注意力,必然更多地指向物质世界。梁漱溟指出,西方文化总体上是关于物的文化,良有以也。
现代西方心理学乃至心理咨询与治疗,依旧受到其文化基础的影响。
西方心理学研究人,是把人看作是一种高级一些的动物。因此,他们所关注的人类动机,也都是动物所具备的动机。这些动机的分类不论如何不同,归根结底依旧是“满足自己的欲求”而已。满足则快乐,不满足则不快乐且可能会出现心理的问题。因此从总体上看西方心理学关注的只是如何满足人的欲望,而不会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马斯洛等人),不会产生修心的需求。深圳心理咨询机构
最早的精神分析,带有犹太教的深刻影响,其做法无形中沿袭了“忏悔”活动的形式。而早期的心理咨询,如来访者中心技术也是一样。因此,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主流的形式是一对一的对话。西方的来访者,也会更加接受这种一对一如同忏悔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而中国的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认为“人”与“天”之间,有不可跨越的间隔。人的心如果没有了污染,就可以和大道、和天地、和佛性合一。既然超越是可能的,也是人所向往的,那么修心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极有价值的行动了。如果能有大成,则可以成为真人、圣人或者跳出轮回,即使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成就,修心也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并且能因而获得“更好的人生”。
因此中国古代就有了种种不同思想体系中的各种修心的方法。
四、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体系中,应复兴“修心”传统
古代中国,并没有在忏悔室中把自己交给上帝的这样一种惯性。在教师、师父、高人的指导下,通过自修来提升自己,则是中国人很习惯的做法。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修,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儒家基本的实践方式。借用传统中已有的形式,来进行心理健康促进,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深圳心理咨询公司
二十多年前,各种传统的身体层面的修炼方法,以“气功”这样一种当代的语词,吸引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之后,很快就形成了全国层面的修炼热潮。这就证明了传统的“修炼”文化非常适合中国人。气功热对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曾经起到过一定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有很多的欺世盗名之徒混入气功界,破坏了气功界的声誉,才使得气功修炼运动惨淡收场。
修心的传统完全可以如气功一样,成为大众身心健康的工具。心理学界更可以借助心理咨询的经验,及时制定和推进修心伦理规范,避免修心活动被庸俗化、玄虚化等不良倾向的产生,避免有人利用这些活动来获得不当利益。
修心活动逐渐普及,民众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事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可以提升民众整体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减少身心疾病。心理问题刚刚有苗头的时候,大部分就得到化解,这样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发生率就不会提高,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者不足的问题也就不会加剧。
通过修心,民众可以更多地习得中国文化中的美德,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心态和品质都可以有所提升。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应对中国文化复兴中,所遇到的那种困难。
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是少数研究者在书斋中去把玩,而应当成为所有中国人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组成部分,而在当代最有实操性的方式,就是以心理学中的“修心活动”来让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生活。复兴修心传统,不仅仅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也同时是复兴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
愿以热爱中国文化的同行一起,为这个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往圣续此绝学,为生民开太平盛世。
戴晓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心理论研究——评《当心理咨询遇上传统文化》,语文建设,2021.3
刘玉明,儒道佛三家“修心”法对当代心理健康建设之启示,宗教心理学,2020.3
王常松,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修行修心修志,人民周刊,2019.9
作者:朱建军(转自微信公众号:前缘)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心理咨询与治疗师
意象对话疗法唯一创始人
回归疗法创始人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创办人
华东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督导专家
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专家顾问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及文化与心理治疗学组委员。
从业简历:
1986年起,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西南七校、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是我国文革后第一批心理咨询工作者;
198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心理系人格心理学方向硕士学位;
1988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犯罪心理学教研室工作;
1990年,创立意象对话心理疗法;
1993年,师从于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曾性初先生;
1996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心理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学位;
2001年,创办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任系主任。
2013年,创立回归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