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虎:你爱不爱钱?——心理健康和精神财富论

时间: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晚7点30分

主题:你爱不爱钱?——心理健康和精神财富论

分享者:郑玉虎(水晶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感谢@玉麒-叶琪做的这么认真的整理。她说:初稿就达17页,核对完估计得25页。过程已经是目标,这些“整理”的一举一动和对内容的珍惜与认真,总让我动情。再次感恩老师们的分享,让我们有机缘一起整理文字、有这些不一样的“看见”。


讲座提纲:

1.情结性爱钱(或者不爱钱)。


2.成长:健康地爱钱,并且尊重钱。


3.人生使命:为完成使命而做事情,钱会作为副产品自动流向我。


4.分享者心态:无穷尽的内在精神财富,因分享而更富有(金钱的马太效应以及创造力效应)。



大家晚上好!过年好!很高兴在过年的这样一个时间去跟大家有这样一个机会去交流,以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过年,感到很开心。有的时候觉得过年的时候,老是吃吃喝喝的,挺没意思的。今年的话,这个挺感谢成芊、金郁青、徐莉,感谢你们搞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这样一个活动,过年会比较有意思一点。要不然成天光是吃吃喝喝的,觉得没什么意思。尤其象今年的这种过年,有的时候都在想,我们学心理学的,是不是应该搞点活动,去做点公益,消除一下“春节联欢晚会”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心理创伤,而且不光是吃吃喝喝没意思,前面的这几年里面,好多次就每次刚刚过完年去上课的时候,往往都会需要花一段时间去疗去化解过年的这几天里面带来的好多消极的心理影响。因为本身过年这个节日本身就特别容易激发起来好多深层的感受,就比如说年纪大的一些人容易激起来一种很基本的存在焦虑,死亡焦虑,而死亡焦虑的这个话题呢又因为它太深层,它是非常非常基本的存在性的问题,就会相应的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浅层的相关的情绪、相关的问题也都一块激发出来。所以,往往大家在过年的这个过程里面,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很多消极的情绪和感受,而且一大家子人,一大群人在这个时间一块儿都聚到一起了,如果过去的各种情绪,过去的各种情结一下子在见面的时候,在交流互动的过程当中也一块儿被激发起来。对于小孩来说可能比较快乐,但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点的,那过年不见得是那么快乐,对有些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所以觉得我们能以这样的一种形式去交流互动中,讨论学习中一块儿过年感到很高兴。



我先稍微解释两句,我为什么取这么个题目,取《你爱不爱钱?》这个题目是因为我看了李敖有一篇文章叫《你有没有钱?》我挺喜欢他在那里面所讲的东西。李敖这个人,曾经是我的偶像,后来不是了,但是曾经是。这个人身上有好多其他的东西,是我挺不喜欢的。但是他在这篇文章里面所谈论的跟钱有关的两个观点,我是特别喜欢的,所以我就套用了他的这个题目的形式,改了一下取这个题目。他的那两个相关的观点我也提两句,我觉得挺健康的,挺有意义的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他举了个例子,说宋朝的大臣司马光,下面有些新上任的官员上任的时候,不是要到他那里去拜访,去拜访的时候,他就老问别人一些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在那儿问:你有没有钱?你收支状况如何?你有没有欠别人钱?你的家庭生活最基本的收支你能不能保证?问这样一些很基础的问题。有的人就老也理解不了,想不明白,奇怪,贵为一个大臣难道还缺这点钱?为什么关心人家这么几块钱的小事情呢?后来解释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一个人你得有钱才行,如果你没有钱,你其实就谈不上为理想而做事情,因为你没有钱的话,你就很容易在你口头上为你的理想,但是一但碰上钱的问题,你就很容易为钱而折腰。即使你特别有骨气,你本人不会因为钱而折腰,但是因为你们家的孩子生病了,比如说盲肠炎,住院了需要做手术花掉钱,而你没钱,那这个时候你就会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一点点钱而折腰。所以钱很重要,你得有钱才能为理想而做事情,这是其中一个观点,我挺喜欢的。另外他还提了一点,李敖其实并不缺钱,他挺有钱的,好像他的李敖大全集卖给大陆出版的时候,关版权就卖了两千万,而且我看他在文章里写说他自己开的那车凯迪拉克,后背的车窗是三角形的,这种凯迪拉克在全台湾就两台,他就开了其中一台。他自己实际上并不是很缺钱的人。但是他老是坐公交上班,有一次去坐公交的时候,他在台湾挺有名的嘛,他一上公交,公交师傅也认识他,一上公交就问他:“啊,李大师,你也坐公交啊?”他就说:“我为什么不能坐公交?”我就挺喜欢他的这种态度。并不是说没钱了坐公交,而是有钱那又怎么样?还是要坐公交上班!我挺喜欢这种态度。



还有比较有趣,最近经常在林大里穿梭,看到我们林大的前校长,现在他好像不是校长了,但是以前是校长的时候也经常在校园里会碰见,他是一直骑个永久牌自行车上班,每次碰见的时候超可爱,特别帅,他长大挺帅的,我觉得那自行车比他更帅,他的那个永久牌的自行车特别的硬朗,质量特别好,而他骑在上面特别的霸气,特别有感觉。而且最近发现不止是他,我们心理系的朱建军老师自己也买了一个破自行车,自己也搞了一个打气筒,前几天我看到他去骑自行车的时候,自己就用打气筒把气打了打,然后在后座上驮着他家女儿在小区里面去逛去遛狗。我看见这一幕的时候,突然觉得骑着车带着女儿逛街遛狗这种感觉真的比开车这种感觉更有美感,看着更舒服。他并不是他没钱,开这个车的钱我相信他还是有的,但是我觉得看着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好,看着那个画面的时候更有美感,更温暖,更温情些。关于题目,我先简单的说这么几句。



后边,开始之前呢,我想我们先做一个小事情,去思考一个问题。



小练习1:先让大家心稍微安静一下,静两分钟安静地去思考一个问题,把你的心收一收,如果你的心还飘在其他的地方,在想别的东西的话,现在把心收一收,现在不要去想别的东西,让心安静一下,静一静心,然后静一静之后,你去想一个问题,就假如在你的内心深处对于钱有一个非常基本的观念,就是想到钱的时候,你会对它有个最基本的感觉,或者说最基本的观念,这个观念一定非常简洁,不会是复杂的语言,就是一句非常非常简单的语言,这语言就比如说有的人觉得钱是肮脏的,或者有的人觉得钱好温暖啊,或者有的人觉得钱就是我的命,或者有的人觉得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类似这样的观念一定非常非常的简洁,如果你想到是超过一句话,甚至是一个长句的话那肯定不对,就要重新想。它一定是个非常简单的语句,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观念,非常单纯,你即兴地去想一想,你自己内心深处对它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观念?我在这里空余3-5分钟时间吧,大家用这个时间去想一想。


好,我继续说我自己的经验,为什么要去这么想一下?因为内心最深处的这个最基本的态度对人的影响很大,它的那个影响面会波及到其他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而这个最基本的观念里面,有一些是健康的,但是有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这个观念里面其实是带有一定的情结性的,就是情结影响下所形成的这么一个基本观念。对于情结性的那部分影响,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然后才有可能去把这个情结性的这部分影响去给它化解掉。



自己的例子里面,我就发现我从小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有形成了一个观念,就觉得钱可以化解冲突,我在成长过程当中,后来去反思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发现我在内心深处有这么个观念,而这个观念之所以会形成,是因为我特别小的时候,有的时候会看到我的父母吵架,而父母吵架在那个吵的时候,我就感觉特别不好,在他们吵架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因为还小吧,特别难受,就觉得好像吵架跟自己有关系似的,特别希望能解决他们的这个,希望自己表现好,或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不吵架。不知道从哪些信息里面,就留意到好像在他们吵架里面,吵来吵去是因为钱所导致的,吵来吵去好像我的观念里面就是因为穷,就是因为缺钱,要是有钱,他们吵架的那些小问题就全都解决了,就全都不是问题了似的。听起来挺幼稚的,但是内心深处会相信,就是当从理智上讲的话,其实我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很幼稚的观念,但是实际上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到前几年的时候,我都留意到它还有这么一种观念在。然后等到后来有一次家里面有些情况需要用钱的时候,在我的观念里面,我好像觉得说,吵吵吵,吵吵吵,这种时候我就想如果能够有很多钱,顺手给他摔一百万过去,就好像这个冲突啊啥的,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给它解决了似的。但是等到下次家里面有些别的事情需要花钱的时候,然后我给他们出了好多钱,出钱的时候才留意到这个我的幼稚的观念,才发现家里的很多很多的问题,他其实并不是简单的用钱就能解决的,也才慢慢去反思了,留意到说是父母吵架的这回事,他们两的那个性格的影响,它这个原因其实比钱本身,比穷不穷本身那个的原因更重要些,吵架不关是钱的事,他们两个人性格上都比较好强,通过冲突的这种方式去让问题得到谈判,得到解决。他们性格就这样,这就是他们的一个很基本的化解问题,交流问题,然后让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很基本的交流方式,它并不仅仅是用钱去买断这么一个问题的,这是一个情结上的影响。



那么包括大家也一样,我觉得在化解了情结这个层面,在对情结的影响得到化解之后,实际上我觉得爱钱其实对于心理成长挺重要,这钱在心理成长的这个整个贯穿始终,它都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要爱钱才对,而且要有钱才对。当然佛家出家人的修行方式除外。我们心理成长的这条路,这条路和那条路是不一样的两条路,对于这条路而言,我觉得要爱钱才是对的,要很有钱,要追求钱,要有欲望才是对的。我先解释两句,为什么钱在心理成长的过程里面要贯穿始终都特别重要呢?一个很基本的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钱所涉及到的心理问题,一旦跟情结挂钩的时候,它不像一般那种情绪问题。一般的情绪性的成长问题,它只牵扯到情感的层面,只牵扯到感情的层面,只牵扯到情绪的这个层面,我们在情绪的层面去化解它就过去了,化解了那个情结也就过去了。当它涉及到钱的时候,会就很容易跟很多更深层的心理挂钩,不仅仅只牵扯到情感层面,它往往同时还牵扯到欲望的层面,同时还牵扯到存在感的层面,因为它是一个会威胁到你的生存,威胁到你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这样一种东西,一旦牵扯到的时候,就不仅仅会牵扯到情绪,牵扯到你本能欲望,牵扯到你的各种情感,会伤到你的尊严,伤到你的自恋,伤到你的最基本的安全感,最基本的踏实感,一旦伤及自恋、伤及自尊、伤及尊严,这种很自我的跟自恋有关的东西,一旦被伤及的时候,它就会整个地勾起你整个人的感觉,整个人的感觉,情绪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就包括情绪以及我刚才提到的所有心理层面上的整个心理能量会被勾起,所以钱在心理成长过程当中其实挺重要的。



而且后来我自己的经验里面留意到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财、色、名、权这四样东西是贯穿心理成长的这个过程里面非常非常基本的四样东西,为什么这四样东西是非常非常基础的四样东西?是因为它是生命四元素,在现实的这个层面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四样东西,财对应土,色对应水,名对应风,权对应火,“财色名权”这四样是非常非常基本的四样东西。一般说来你看我们身边的人,你一个一个地去分析他,你看每个人都有最基本的一好,他的那一好不大会跳出这四样的,有的人就爱权,有的人就爱财,有的人就爱色,有的人就爱名,很难跳出这个范围,而且一个人一定有一好,不大可能有的人说这几个里面他都不好,多半是有一好的,只是说他还没被真正的了解到,没有被真正的看到而已,只是每个人好的这一口不一样而已。你看有一些人,比如说以前听朋友圈里面听到有个人特别的清正廉洁,有的人想要搞定他,弄了很多办法都搞不定,给他很多钱都搞不定,但是有人想到一个人,就是想到办法,去把他高中的暗恋对象挖掘出来,然后这个暗恋对象去就把这个人搞定了。



再比如说我想到一个例子,是某一个流派,不是心理治疗,可以看做是一种体验,或者一种修炼,是那样一个方法的创始人。整个的方法从他最初的那个发现过程,从他自身的体验,他自己的成长,真的一路都走的挺好,虽然跟我们不完全是一个的路子,但是从我们的角度去看的时候,也是觉得他整个路子走的挺正,挺好,挺健康的,挺符合我们的健康原则,一路都一直没出什么问题。但是等到后面有一个阶段的时候,越是到后面的时候,就越容易被这几样基本的东西,被这几样最基本的欲望所牵扯走。脑子里面想起来两个不同疗法的创始人,一个是刚说的那个被名带走了,是因为后来他自己觉得是耶稣的弟弟,另外一个被钱所带走。



我说这个的意思也是这个心理成长的路也是这样,越走到后面越容易被最基本的几样东西所诱惑,这在心理学上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很基本,是非常有代表性的4样东西,所以欲望,或者把它叫心魔,心中贪欲的这种东西,特别容易在后边,自己稍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稍微有了一定的成就,然后在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被心更深一层的心魔去利用这几种最基本的欲望,然后被勾起特别多的时候,这种欲望就会把自己的眼睛给蒙蔽住,使得你看不清楚,就会被欲望所裹挟,被这4样东西所代表的欲望所裹挟,然后就逐渐地就走偏了,然后成长之路就不健康了,就变成去追求这些东西了。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我又觉得我们好多好多大部分人心理,那个潜意识里面就会有一种惰性,那个惰性就使得他在认识问题的时候,看待问题的时候,特别喜欢把问题简化,就很简单得出一个结论,就用这个结论简单地去看问题。就好像有些人的心里面就简单的形成有些的观念,就是不应该有这么强烈的欲望,不应该被这样的欲望所掩盖,他就又简单地得出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说,就好像成长路上的人就不应该贪钱,成长路上的人就不应该追求钱,好像追求钱就代表你是不健康的路子,是不好的路子一样。这其实也是很偏激的很不对的看法,我觉得刚好相反,其实在去除了情结的影响,而使得我自己对我自己的欲望,心中对钱那个基本的观念,它是我自己的一个追求,是我自己一种清醒的追求,这不是被心中的欲望所推动,不是被情结的力量所裹挟,不是被情结的力量所推动,无意识地去追求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清醒地追求钱,清醒地去实现我的欲望,清醒地去追求,去爱财,去希望这辈子追求很多很多的钱,这种情况是非常健康的,这种心态之下不追求钱反而是不健康的。大家都特别希望说是要放下,要不贪,不要迷恋这种东西。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在心理成长的路上面,一个没有实现过,没有真正把自己的欲望发挥出来去完成的人怎么可能谈得上放下呢?一个连完成都没都没完成过,连实现都没实现过的,你在心的层面哪里可能谈得过放下,那只是头脑层面的一个观念而已,在心的层面上你不可能真的把它放下。在心的层面上你只有把它追求完成了,就像去实现一个人的潜能一样,就像去完成一个人的心愿一样,你得让它充分地发挥,完成了之后,才谈得上说你已经不太在乎它。而且去追求的这个过程本身,追求很爱财,爱钱,很尊重的去爱钱这个过程本身,会很有利于很充分把一个人的才华、能力去施展出来,这是多么健康的心理。


刚才说尊重钱的这种态度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小例子,跟刚才的话题没多大关系,我顺便提两句,挺好玩的。那天我女朋友她在那里准备买很多东西,就在那里犹豫中的时候,就想要不要买,要不要买?她就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态度。我说跟她说,这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你确定你真的喜欢这个东西,你根本毫不犹豫,根本想都不要想,直接买,根本不存在买不买,那就是你喜欢的东西,那就是你想要的东西,那你根本用不着犹豫,直接买。但是它是你犹豫中的这些东西,觉得你其实也不是真的喜欢它,只是可有可无的,那这种态度的话,我觉得在这个时候你不要买。除非它是你喜欢的,如果你是喜欢的,那就不要犹豫,就直接买,不存在买还是不买,它不存在值不值的问题,买了对得起自己。我自己觉得这种态度是真正的对得起钱,就我把钱用在点上了,真正地能让钱用在发挥它的价值。这种态度是非常尊重钱的,不吝啬钱,我把它花在该花的地方,花在有价值的地方,花在对得起我的心里价值,认为它非常值得的地方,我就直接毫不犹豫地花它,我这种态度我很尊重它。但是如果犹犹豫豫的,不太喜欢那就不要浪费它,那地方花了钱你就有点不太尊重钱。刚说完这个之后,她也确实觉得这种态度也是挺好的,她就在想这种态度的时候,然后后边以前别人欠她的一笔钱,以为是不会还的,她好像也没想过会还的,去要这笔钱,以为就这样过去的时候,别人就在那天把钱打给她了。 



再接着分享一点,我自己一点处理了情结之后我对钱的一点小经验。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挺穷的,一个月6000-7000千元的收入。有一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收入太低了,活着比较难受,我希望我的收入能高一点,我要多要一点收入,然后有一年小组活动,年末的时候大家一块儿去总结一下上一年,回顾上一年去发一个愿,对于明年留一个心愿,我当时顺口就随便地就留了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我的月收入1.5万元。等到第二年完了之后,再去做总结的时候,才又去想起来,这一年里面,真的是有一个月收入是实现了这样的愿望。真的是有一个月是收入1.5万的,当时心里还挺后悔的,为什么我去年发愿的时候不是每个月收入.5万元,可惜去年发愿的时候只发了个愿,只说了月收入,没说每个月的月收入。后来自己又希望调整一下心态,把它弄成每个月1.5万元,后来调整了调整之后,然后过了2-3年吧,后来基本上也就实现了,再后边又希望再调大一点,又去调大了一些。

郑玉虎:你爱不爱钱?——心理健康和精神财富
郑玉虎:你爱不爱钱?——心理健康和精神财富

还有一个小经验分享一下,就是成长到有一个阶段的时候,我开始留意到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就是发现我自己的那个先天的性格特征,先天的性格倾向和后天的这种培养起来的这种性格特征有点不太一样。后天的这个我适应性比较强,适应能力比较强。对于工作,对于月收入这个社会适应比较强。而这个并不符合我自己的性格特征,我的那个更基本的内在心里,内在更深处的基本性格,要稍微更偏艺术性一点,适应性不是那么强的。因为有点我更偏艺术性些,当我留意到这差异的时候,那下一步的心理成长我会有点犹豫,犹豫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假如说如果我继续选择原来的那种性格特征,那不是我想要的,比如说我长得比较壮实些,比较喜欢干体力活,像老牛拉车一样比较能干,但那个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更喜欢的是我自己的带有先天性的,有点艺术性的这种性格特征,但是我要是做了这个选择呢,那个适应能力就会比以前下降好多,包括那以前我已经适应了的这种生活方式,已经适应了的这种赚钱的这种工作能力,这种生活方式,那我要是突然放弃了这个,让自己感到不适应带来的问题,我的那些工作不干了,谁干呢?就是有这个犹豫在里头,我后来我还是在犹豫中选择了我自己内心的选择,就是选择我的爱好,选择我喜欢的这种人格特征,我觉得无论如何我既然已经通过成长,已经认识到了自我,找回了那个自我了,我就想要做自我,而不是牺牲自我去适应,去为了基本的月收入而去成为那样一个我。结果等到选择了之后,没过那么一两年吧,就发现这个问题它真的是有它的解决办法的,它有它的解决之道,真的说到底,真的那种好多活,有一些就是那种纯体力的那种活我不干了,其实也没什么。甚至有的我不干了,也有人会去干,大概就是这么一个经验。到后面有一种的基本金钱观里面。



现在这样子,我先让大家做个小练习吧,然后我再接着讲后面的内容。


小练习2:同样的你安静一下,然后闭上眼睛,在想象中去想象一个东西,在想象中排除其他所有的东西,最后就剩下两样东西,就好像是天平的两端,一端是你,一端是钱,它测的意义就是测一下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感觉到你自己值多少钱?在想象中总共就只有这么两样东西,你把想象中的其他东西先排开,最后想象中天平两端,一端是你,一端是钱或者说是财富。你去看一下,在这个天平的两端,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感觉到自己值多少钱。然后看到结果之后,需要再做下一步的事情,就是你去想一下,现在要把钱的数量调大十倍,就比如说你看到的是20万,那么你要把它调到200万,然后去想一下天平另一端的你需要做什么样相应的调整,就好像有的人需要把心量变大一些,有些人需要在某一方面做出一些什么样的努力,类似这样的,你去想一下对你而言,你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在你这边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使得天平的两端是平衡的,就在扩大了十倍以后,天平的两端依然平衡。那么大家一边自己去看。



我再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我挺希望大家,当你对钱的观念里面,把情结那一层面,跟情结有关的那些因素得到化解之后,剩下的你对钱的这种追求,这种态度里边,每隔一段时间,你时不时地去调整一下自己的这个欲望,对钱的这个追求,时不时地在内心深处去调一下对自己的欲求,十倍十倍的调,不要一下子调太多,比如调一百倍,不要这样调,比如你原来内心能承担的那个数额,比如你年收入能承担数额是20万,那么你不要把它一下子调成2000万,你先调到200万,等到下一步的时候再把它调成2000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经验里面觉得人的那个内心调整过来适应这个节奏的速度大概只能承受十倍左右,不能一下子调太多,一下子调太多就没希望了,一旦调太多的时候,就实现不了,反而特别容易直接就放弃了,但是十倍十倍的来就非常有希望。其实每个人那个内在的潜力,赚钱的潜力也好,或者其他方面的潜力也好,其实比我们目前所能想象到的,比目前你自己所理解的要大一点点,要稍微大一倍或者大到十倍左右这样的一个潜能你自己是有的,关键的就是你要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动力去让自己做出调整,去让自己逐步地去实现它,去追求它,要有这样的动力,也要有这样的看法,有这样的想法,愿意去这么做,愿意去调整自身,愿意去经常性地扩大自己的欲求,经常性地去扩大自己的心量,扩大自己想要的欲望。



我再接着分享这关于我的讲座里面后面两个内容,关于人生使命和分享者心态的内容。


先说关于人生使命的这个想法,是源自于一种经验。


我留意到人做事情的时候,追求钱的时候,真正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真正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活的时候,他的那个对钱的基本态度,对钱的基本追求,对成功的定义,跟那种纯粹的只是一个外在的需求,这两者的差异挺大的。


比较典型的是在头脑里面第一个想起来的例子,就像那个小札,Facebook的小札,他的身上就有个类似的特点,他去做这个Facebook的时候,他内心的基本想法并不是为了要去成功地去做一个公司,要去弄一个公司,这个公司的年收入额必须要达到350万,不是这样一个思路。而在他内心的一个基本想法就是他是觉得现在的人都太孤独了,大家关在一个封闭的自我的世界里面,大家活得太孤独了,所以他要去想一种东西,要去创造出一种东西来解决人们的孤独感,创造出一种东西来能去解决人们的这个孤独感的问题,他做这件事情,是他自己的一个使命,他不是为了钱而做这个事情,他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做事情,他不是为了外在的定一个成功的标准然后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而是这是他自己的一个使命。他使命如此,他有这样一种热情、动力,有这样一种基本的追求,要去完成这件事情。所以他做事情的感觉,你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两种态度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反过来说,真正的有这样的目标追求,有这样的为人生使命而活的人,反过来说他不会很缺钱,小札显然不缺钱。其他的我看到的例子里面,我待会我再去分解讲为什么这样的人会不太缺钱,这个我待会再去讲。


我先去讲一下“使命”这个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在心理感觉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找到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得把这个东西讲了稍微分辨了,说清楚一点,要不这个东西特别容易被人误解,因为它跟另外的一种病态的理想追求,表面看起来有点像,就是那种从小别人灌输一种理念给你,灌输一个非常高大上的人生理想,你为了这个人生理想而去奋斗终身。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像这种感觉,但实际上真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相差非常非常远,根本不是一回事。这种我后面所说的这种人生理想,为这种而活的,最后特别容易奔溃,特别容易某一天突然发现其实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会活得不但不好,不但不能自我实现,人生突然就垮掉了,就会突然觉得人生非常没意义,它的差异很大,所以我需要花一点经历去分辨了去讲清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想说一下,它其实也是源于一种心理经验,一种心理成长的一种体会,逐步地留意到,其实人在非常非常早期的时候,出生没多久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实际上是带着一个心愿的,是人的一个非常非常基础的心愿。一个人后来的人生发展里面所发展出来的各种欲望,各种想法,各种人生追求,都只是在这个基本心愿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或者演化出来的,或者发展出来的,而不是那个非常非常基本的心愿。回到那个层面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而且每个人内心只有一个,有且只有一个。一旦一个人走到了自己的这个心愿的话,他整个人会活的目标非常的明确,就是每一天都活得特别的踏实,但又每一天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一天他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在朝着这个目标而发展,每一天的追求都非常的踏实。他每一天都不会是迷茫的,他也不会误入歧途,也不会被其他的欲望所吸引走,不会被其他东西所干扰,他有自己的辨识能力,有他自己的辨别能力,他能清楚地知道现在的这个诱惑是不是我想要的,符不符合我内心的那个基本需求。他能辨别清楚,他其实不太容易被那些东西所干扰,它更容易,而且它会非常有智慧的辨别,非常有智慧的识别,也非常的有毅力,非常的坚韧不拔地去实现他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个需要,这个欲求,这个需求,这个心愿,活得非常的踏实。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看见,容易找到自己的这个心愿去看见它?有一些不同的情况,有一种是那种某种特大的创伤,某种特别大的刺激,特别的很强烈的撞击,撞的有点像是犯病了一样的,失去自我意识,有点不太能掌控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能掌控自己的行动。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严重的退行,而且退到了非常早期的一种心理状态,事情也做不了,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有可能会看到。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点像那种想自杀前,想自杀但还没自杀,觉得人生活得特别没有意义的,整天陷入这种消极之中,活得整个生命是没有意义,活得自己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陷入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有的时候在这种状态里面就会想起来了。有的时候就是一种想象,就像想起一个什么东西一样就想起来了,有的时候就像做一个梦一样,或者会发生一个幻觉,就在某种幻觉里,幻觉到了。在解读那个幻觉的时候就知道了;也有的是做了一个梦,做梦和幻觉其实挺像的,是一类;有的就呆在里面就想起来了;还有一种是好好地做心理成长,做心理成长,不要跳级不要想着往后奔跑,而是踏踏实实地成长,一点一点地成长,踏踏实实地做心理情结的处理,踏踏实实地去化解情结,一点一点地化解,化解化解化解,化解到功夫做到家了,你不用太期盼它,在前面那些化解的那个工作做到位的情况下,有的时候一个特殊的机缘就回想起来,就会看到它。这样说还是显得比较空泛一些,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找到了是什么样一个感觉吧,我头脑里面现在想起来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不见得都符合,不见得都真的是内心找到了他们的心愿了,但是他们身上的某些特点有点像,他的那种某一方面的特征有点像,我举他们的某些例子说一下,相应的那一方面的表现是一个什么样的表现。



我头脑里面第一个想到的是:马斯洛.他就很像这种人,有一天他突然间心里有了一种想法,就是以后他要去实现一个愿望,就是和平圆桌会议,就是将来要去把希特勒啊这群人,全球最尖端的一些精英们聚到他的这个和平圆桌上来,一块儿讨论心理学,讨论人生理想,讨论人生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希特勒这些人也得到感化。自从他有这个心愿之后,他就变得很疯狂,一天工作17-18个小时,一天写作的时候,大半夜的时候非常疯狂的在书房里写作,一点也不累,一天工作17-18小时的时候一点也不会觉得累,相反他倒觉得自己整个的文思泉涌,创造力非常的丰富,激情澎湃。但是很不幸的是有一天他突然就心脏病爆发就死掉了。这种感觉挺像,这个就是他的那个愿望,就是那个理想,他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而陷入这种状态的时候,人特别容易过度的热情高涨。

郑玉虎:你爱不爱钱?——心理健康和精神财富
郑玉虎:你爱不爱钱?——心理健康和精神财富

想起前面2天看到书上的一个例子,梁漱溟。1941年他从香港返回大陆的那个路上,当时还在抗战期间,别人就担心他的安全问题,他给他儿子写信的时候,他就讲他自己的那个态度就是自己一点也不担心他的生命危险的问题,他就觉得死不了,他的使命还没完成,我还有三本书还没写呢!这个使命还没完成怎么可能死,现在的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去阐述儒家精神的人就只有我,我怎么可能死,我要是死了,就没有人能够完成这个事情。别人就会批评他,就说有点太过度自恋,太狂妄了,有人甚至说他疯了。自己就给人回答说:狂则有之,疯则未也。他说的非常清楚:狂妄是有的,但是疯其实没有疯。因为他自己非常清楚,这种表现其实也挺像的,找到这个使命感的那种人在他心里的确会有这样一种在别人看起来过度自恋的狂热、自信,就是使命没有完成的时候生命都不可能结束。



再比如头脑里面又想起一个例子,类似那种,想起那个蔡元培这个人,他是在朝廷里面皇帝钦点的翰林学士,按理说他要是愿意在这里面生活,工作的话,他肯定不会缺钱的,但是他把这个工作辞掉了,然后去做了一件我们今天文人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他和陈独秀两个人租了房子,在上海那边偷偷地研究炸药,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完成使命。



例子先大概说到这,后边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再举例,免得例子太多了。总之就是在成长过程当中,踏踏实实地成长,踏踏实实地走,走到后期的时候,有一个阶段你会找到你内心的一个心愿,为了这个心愿,为了这个人生使命而去做事情的时候,一方面来说,其实你不是特别关心钱,钱只是一个副产品,钱只是一个为了实现你的理想,而发挥一些作用的那么一样东西,不是所有的目标只是为了钱的,你自己会活得非常的踏实。反过来说,一旦你自己地去完成你这个心愿,真正地去把你要完成的这个工作去完成了,去得到实现的话,一方面你自己活得非常的踏实,活得非常的有价值感,另外一方面你想象一下,你把你整个的人生都很好的去发挥出来,把你的才能都很好地发挥出来去完成一件事情的话,当这件事情完成的时候,钱真的是,这种人不是特别缺钱的,哪怕这的人心里面确实对钱不是特别关心的,但他可能不是特别有钱,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找到这个心愿,再实现这个心愿的人来说,他们其实真的是不缺钱的。我刚才想到的这些例子里面,随便哪个,像梁漱溟啊,或者像唐玄奘,取西经的唐玄奘这种人,蔡元培,还有小札啊,在这条路上不会很缺钱。 



我再说一下下边那第四个的那种心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那是个创造力心态。创造力心态就是成长到后期的时候,有的时候你反观过来也会留意到,因为也必然要触碰到这个阶段的问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那个时候,平常其实也会经常碰到的。就比如说我有一个恐惧,然后我就成天处理啊处理的,老是想要把这恐惧给它处理掉,一直处理啊处理,老也处理不完,没完没了地处理,等到处理的差不多了,等到某一天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我不处理它了,就那么回事吧,我恐惧就恐惧吧,我就允许自己恐惧,结果反而到了真正去接受这个恐惧,处在这个恐惧之中,后来反而处着处着,就好像在黑暗之中冒起了一丝希望一样的,就会感到真正的恐惧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吓人的,可以冒出了一丝丝新的希望,是让自己觉得其实是可以面对的,自己是可以做主的,就好像新生出了一丝光亮,然后这丝光亮会让你感觉到这一丝光亮自己是可以把控。


我觉得情结其实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地解决完,因为在这个时候才真正的有了你,真正地从情结中升起了新的你。我把这个叫做一种创造力效应。只不过是把这个问题往前更推一步,再放大一点,就比如说再往前推一步的话,有的人就一直老觉得自己,不接纳自己无力感那一面,我觉得那样子自己就比较怂,自己讨厌那个样子,花了很多精力去化解这个问题,等到有一天不去用劲去化解这个问题了,而是就是觉得怂就怂吧,真正的也就承认了,自己其实就是那样,我确实就是一个怂人,就这样吧,反而就这样接受了之后,慢慢地新生出来一种新的希望,在这里面新生出来一丝光亮,然后去看到这一丝光亮。看到的其实不是那样的,其实不完全是那样的,其实我自己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这个新生出来的我会把整个的这个前面的我看清楚,把这个再往前推一步,就是我这儿想讲的这种心态,就是后面会触碰到的这个心态,就是会是在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个情绪,也不仅仅是个无力感的这样一个问题,而是整个的自我,就会整个的看,把过去的整个的我,各个层面的我,情感也好,本能也好、欲望,其他各个的子人格,其他的各种性格侧面,其他的各种心理的潜能,都看清楚的情况下,真正地接纳了这个状态。但是同时又有一种冒险,因为你并不知道下一步会,当你真正地完全去接受这种状态,成为这样一个我的时候,但是你其实是有一点冒险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下一步会走向何方,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而且你会发现过去所用的任何的成长方法都是用不上的,在这儿是用不上的,真的是你决定不了的,所有的方法也用不上。


如果过去的方法能够用的上的话,那你没有真正的进入这一步。因为你想一下每一个创始人本人,他自身的成长所用的,他在发现这个方法之前,他自己的那个成长所用的其实也并不完全只是这一个方法。在这个时候会有这样一种创造力效应,然后再去完全地接受了这个我之后,然后会新升起一丝希望,好像会看到某个希望一样,有一个新的觉醒,新的觉知,然后就会整个的看清楚,不但出现了这丝希望,而且整个地看清楚了我整个人的潜能。因为我刚才所列举的那些东西都在这个时候会看到,看到自己的所有人格侧面,所有的潜力,所有的兴趣爱好,所有的心愿,所有的人生追求,所有的其他这些侧面都同时在这个时候是能看见它的,这就是那个效应。我说这个效应对于赚钱有一个很直接的很现实的用处,就是其实每一个有用的东西只有经历了这一步之后才真正地成为他自己。


赚钱的模型也一样,就是你一个新的赚钱模型,你要学会赚钱,一定是跟别人的现有的赚钱方式是有所不同,那你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这个方式一定不会一下子就成功的,那些投机者心态就想赚一把就走,赚一把就跑,拿这个模型就是直接上手捞一把就走的人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捞到了也是守不住的,他的那种财是守不住的,只有经历了这一步之后,然后你的这个模型,你用来赚钱的这个模型它才真正地具备了自己的生命力。但是在这步之前会有一个小的阶段,你会先尝试了一下你的这个模型,然后会不断地接受失败,不会一下子就成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失败完了之后,遗憾,好多人在那个几次的失败之后,然后在我说的那个经历创造是那个小的阶段的时候,因为他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他就放弃了。那儿刚好就缺了一种心态就是你什么也做不了,过去的方式都不适,但是你还是要继续坚持,耗着。继续有一种信心,虽然你什么都不做,但是你对他是有信心的,你还没有完全放弃,只有经历了黑暗这个小的阶段之后,然后才突然会有一个转向,突然转过了这个黑暗的小的阶段之后,过去那些牵绊你的,过去那些打击你,过去对你来说不顺的那些因素,对你来说是阻碍你的这些因素都会转,就好像一个新生的生命生出来了以后,然后别人以前对他的态度都开始转,开始变过来。


从以前对他来说是障碍,现在反过来是一个支持,身边的人,各种资源,凡是知道你在做这么一个事业,他就会想到的,碰到的资源,他手上已经有的资源,或者他朋友圈里面想到的有的资源,他会想到了跟你传过来,把资源都汇集到你这里来。同样的其他人也是,凡是知道了你在做这个事情的人,在这个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基本态度,转过来支持你,一下子把你的整个的资源都丰富起来,哗哗地来一大堆资源。同样的,如果以前面所说的那种心态,老老实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心理成长,成长到后边经历了这个阶段的时候,经历了这个阶段它有一个好处,它会让你很清楚你自己,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各种潜能,看到你自己的各种你真正的财富、你真正的才华、你真正的潜在的能力,都有些什么样的资源。


你的资源是一些什么样的资源,看到了以后它会转入一种心态,就是纯粹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活。你的所有的兴趣爱好这个时候都转过来,完全转过了成为一种资源,过去你的兴趣爱好可能是阻碍你的事业的,牵绊你浪费你的时间的,但是这个时候就会转过来,你的兴趣爱好反而成了你的一种资源。你去实现你的兴趣爱好,这本身就有利于你去实现你的才能,这个才能施展出来的时候,你可以很清醒地去完成它。这个时候你去完成它的时候取决于你的态度,你想把它变成财的话,就会变成财。我说的就是把才华的“才”变成财富的“财”,因为财富的“财”就是才华的“才”在旁边加上一个“贝”字。因为你有才华,所以你想把它变为财富,就是可以变成财富的。



我随便举一个小例子,那种感觉像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前一两年我有一个计划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想法,我可以用这一年的时间可以去赚24万,但是我同时也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用这一年时间去读《24史》,后来我看了看之后,读《24史》才是我内心的需求,赚24万不是我内心的需求,我就选择去读《24史》,这《24史》读到内心的这种东西它对我来说就成为一种“才”,才华的“才”。等到我真正的把这些东西消化吸收成为我自己的一种才能,等到有一天我去实现我的这个才华,去把它从内心里面潜能去把它发挥出来成为一种创造,成为一种实体的东西的时候,就取决我要不要把它变成“财”,财富的“财”。我可以把它变为其他形式的才,不一定是财富。但是也有其中一种选择变成财富的这种“财”,这个时候我去把它转化出来,通过我自己的创造,通过我自己潜力的实现,把它转化出来的时候,它对我的意义就不只是24万,因为我去赚24万也是可以,我也能赚到它,它对我来说也不是很大的难题,但是另外的一种选择也是可以做到的,我可以把它转化出来,如果我真的想要把它变为钱的话,也是完全可以值24万。像是这么一种心理感觉。



最后大家做一个小练习,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小练习3:先放松一下,然后你可以闭上眼睛,做一个小的想象,这个想象就是在想象中,你大略回忆一下你这个人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情感、都有什么样的爱心,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心愿。你大概捋一下,有什么样的心愿就什么样的心愿,都有什么样的欲望,兴趣爱好,把你所看到的这些全部都堆在一起,全部聚集在一起,把这些东西都聚到一起的时候,你去用一种东西来形容,用一种农作物,或是水果来形容,比如说:梨、苹果、土豆、玉米,一种粮食作物,或是果树,但是因为这是一大堆东西嘛,所以你用一堆来形容,你用一片玉米地,或一片土豆,或者是一片苹果树,就是整个果林,就是一大片地的农作物,用这个东西来形容你这些你刚才所列出来的这些东西,你看你用什么来形容它。你是用苹果?还是用梨?还是什么其他的东西?然后看到这个果园之后,你自己亲自,就好像你尝到了其中一个果实一样,品尝一下。品尝一个苹果,或者土豆啊,玉米啥的,你想象一下后来做熟了之后的,品尝一下之后你会发出一种感叹,哇,好甜美啊,你品尝它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说,因为你是用心品尝,不是随口吃,随口吃的话你就不一定能尝出它的好吃的味道,但是你用心去品尝的话,你会发现它是很味美的,这玩意真的是造物主的造化啊,这种的苹果汁,苹果里的苹果汁真的好味美,好养人,都是大自然精华,品尝的感觉好舒服,味道真美,好享受啊。尝出味道之后,你再发一个感叹就是觉得,哇,我有这么多,一个也还好,我有这么多,我怎么用得完啊,上帝呀,这个太多了,我有这么多东西,我怎么花的完,怎么用得完啊。于是你摘满满的一大包,把你身上能装的地方都装满了,装满了之后,你拿去请别人品尝。因为你是发自内心地去这么做,你真是美好的东西太多了,你自己有这么多的财富,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一定要拿出跟人分享,我自己根本用不完,而且一年之后,明年还会长,哪里用得完,你很快乐地拿去找人分享,看见一个路人,他想要多少给多少,只要他想要,只要他喜欢吃就赶紧给他吃,但是看着把东西给对方的时候,或者看对方品尝的时候,你同时留意一下对方的反应,留意体会一下他的这种反应给你带来的基本的内心感觉,你稍微留意一下。到这里你自己做完它就算了。做完我们的内容就完了。深圳市心理咨询师


后边我用点时间回答后边的问题。

郑玉虎:你爱不爱钱?——心理健康和精神财富
郑玉虎:你爱不爱钱?——心理健康和精神财富

【提问】真的广施会聚财吗?


郑玉虎:不不不,那种情结性的广施,不会聚财,会害了你。现实里面,我看到的大部分,他自己还没好好做心理成长,然后就去广施的,大部分都是情结性的广施。这种对心理健康是有害的,不但不会敛财,不利于他敛财,早晚有一天特别容易带来好多消极的后效的问题。

【提问】潜意识里感觉把钱等同于自己的血,常常因为钱而触碰到情绪,应该怎么去成长和应对?



郑玉虎:这主要先去看清楚为什么钱对你会这么的重要,为什么把它看成血一样重要,先得去染,钱是钱,血是血。也是要想清楚为什么在你的感觉里钱会像血一样重要呢?


【提问】对花钱本身没有感觉,但是收了别人的钱就特别想付出更多给对方,怎么对待这种模式?



郑玉虎:也是要去先想清楚为什么收了别人的钱就特别地想付出更多给对方,就好像有一点收了别人的钱,一定要付出更多?要对对方付出更多?自己承担不了自己收别人的钱这回事,这在自己内心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自己不能收别人的钱?得先看清楚这个。


【提问】从父母那学习到的就是怎么节源,但是没有学到开源,对待金钱以守为主,怎么破?



郑玉虎:这得看一下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节源,得先辨别一下有没有形成情结,如果这个东西真的影响很大,真的太过度了,节源太过度了,就去解决这个情结。如果也不是特别大的事,只是形成一种习惯,光是节源,那就直接让自己去学着开源了,只能这么做,没别的办法。


【提问】老师,我很想赚多点钱改善生活质量,但对于储蓄到银行账户里的钱感觉就是个数字,没有感觉。精神上欠财富感。



郑玉虎:我跟你有同样的非常类似的感觉,我也觉得储蓄到银行账户里的那个钱,这可能是这种方式的一个缺陷吧。对这种钱会没感觉,对这种钱就光是个数字而已,不会对它有产生财富上的心理感觉,这可能是它的缺陷,这个没啥办法。精神上欠财富感,确实是。不过精神上的财富感是可以通过心理学来培养它的。


【提问】我现实挺需要钱,但心里总有不需要太多钱的感觉,觉得有的人有几百亿太多无用,花的不就几百万也够了。请问是没钱的自我安慰还是不敢去想自己拥有很多钱?



郑玉虎: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你开始关心这个问题非常好,要你自己接着去想,这个不能由我不能由他者来给你这个答案,要到你自己的内心去想这个答案,只有从你自己内心想出来的这个答案才是你内心的答案。



【提问】我不敢接受来自医疗材料商的回扣,宁愿放弃护士长的职务。矛盾的是我又希望能够有许多钱,而不用去骗人。似乎暗地里送来的钱是我承受不了的。



郑玉虎:我觉得这种态度挺好的,这种方式挺好的。这种方式才是真的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就是不能收这种回扣,就是在现实的层面不能要这种钱。要了之后,一旦破坏了现实的规则,这个很麻烦,心里面不安,会带来很多别的问题。在现实层面就是应该这样遵守的,就是不能收这种钱。但是我们要有钱,要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去要更多的钱,是要在现实允许的,规则范围内,遵循着规则去赚钱,就是在规则范围内去赚钱,不能在规则范围外去赚钱。非常常见的例子,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就比如说,我是爱钱,但是我去给别人上课,我只通过拿课费的这种方式,去赚合理地该赚的钱,有的人就说了,我化解了什么情结,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好处很多,我自己愿意的,我愿意多花1-2万元钱去完成我心里面的感觉,那这种钱千万不能收,因为超出规则外了,会特别麻烦。深圳市心理咨询

【提问】老师对庞贝(氏)骗局是怎么看的?



郑玉虎:对于骗别人的这种事情,千万不要做小偷,不要做骗子,不要参与这样的事情,做这样事情的人,不需要等到下辈子才下地狱,这辈子他的心态就是活在地狱里,即使没严重到活在地狱里,也类似活在恶鬼的那种感觉里。别看有些人表面上表现的不在乎,骗人骗完了也心安理得的,但是潜意识里清楚的很,潜意识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非常深处的潜意识非常的公平,是很明白的,你骗了别人就是骗了,你在潜意识深处就是不安的,一定不会安心的,对于心理健康是很有害。同时来说对于那些被害者,对于庞贝(氏)的被害者,我留意到中国人有一个问题,一旦这种被骗了,上当了之后,大家采取的只会是抱怨,往往不会去看自己。这个其实怎么说呢?我举个小例子,不过我的这个是相反的例子,我以前有被骗过一次,上高中的时候,不是庞贝(氏)骗局,是另外一个骗法,就是那种玩扑克猜位置的那种,我一看觉得非常明显的知道在哪个位置,我就去猜了一把,押了10块钱,然后被他们弄走了。而且特别的不服气,然后紧接着又押了40块钱,然后又被他弄走了,就是硬抢,活活地抢走了。心里特别的不爽,当时就特别难受,但是难受之后也没啥办法。难受了之后,我就想到了一点,就是这些人固然可恨,他们就用骗法,他们做事情固然可恨,但是其实也有一点,也是我自己动了贪心。中国人老是喜欢把责任往外推,不太会去承认自己身上这一点,被骗者如果学会去承担这一点,实际上我在这里面也动了贪心,是我也贪这点小便宜,为了贪这点小便宜,所以才会被骗,所以准确的看到自己这一点,然后去承认自己这一点的话,那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那以后你就不容易被骗。


【提问】我从小就爱攒钱。我现在三十岁,我一直以来都很节俭,而且每次去商场买衣服时对花出去的钱都很心疼,买完衣服回来后总是不忍心剪掉吊牌,会把它放在那一个月,一直纠结要不要退货或者换,经常去商场退换货。找结婚对象时总是特别在意对方的赚钱能力和物质条件,一旦发现能力不如自己或者家境、存款能力不如自己就无法容忍。另一方面自己感觉以上心理和行为都不对,强行压制了好久。该怎么办呢?另外补充一点问题...找结婚对象时对方的赚钱能力在我看来最重要,高过了其他的性格等等因素,我现在感觉这样不对,该怎么办呢?



郑玉虎:这个确实是件事,单靠强行的压制是压不住的,只能暂时性的压一段时间之后,很快又会反弹了。这个的确是个事,因为它挺影响人的。因为结婚对象两个人相处,一辈子去相处的这个事情,钱真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比这个更重要的,或同等重要的,有其他很多因素,比如两个人最基本的价值观,最基本的人生观,最基本的三观,还有小时候不同的家庭培养起来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最基本的想问题的方式,这些因素都非常重要,对于结婚对象而言,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是只有钱才那么重要。如果你只是因为钱而找的话,那以后这些因素都非常麻烦。但是要解决的话,那也没办法,就只能先去弄清楚背后的真正问题是什么?真正的为什么钱对你会这么的重要?它的背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问题?现在还没真正的还没有看清楚它。深圳心理咨询


【提问】内在金钱焦虑,并不是因为爱钱,如何消除?如何找到来源?



郑玉虎:你看到非常对,确实是那么回事。内在的金钱焦虑往往多半都不真的是因为钱,多半都不是因为爱钱。而是夹杂了其他某种焦虑在里面。得先去看清楚这个焦虑是什么?又是一个我回答了没什么用的问题,真的是只能靠自己再去看更深一层。


【提问】我对钱要么很在乎,比如我的工资,舍不得花;但又觉得自己对钱没概念,花的时候没感觉



郑玉虎:“要么特别在乎,但是花的时候又没概念”这背后真正的情结是个什么情结?假如背后有个情结能把这两个事连在一起的,这只是它们的外在表现,背后这个真正的钱的观念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观念?是一个情结的话,到底是个什么情结?得先看清它才能够解决。

【提问】1.觉得钱就等同于自己的血一样,该怎么对待和成长???2.对赚钱不重视,现实穷,财富欲望低,怎么破?



郑玉虎:第一个刚才回答过了。第二个,好多时候财富欲望低只是其中一个表现,有可能是其他的整个的欲望都低,你得先辨别一下是不是这种情况。只是财富欲望低,还是整个的不是那么有欲望?还是整个的欲望都低?


【提问】1.内在总是对花出去的钱有个值不值的标准,怎么知道这是为什么?总有这个标准有时觉得很累,怎么改善?2.不太会赚钱,目前缺钱,怎么靠自己满足目前的金钱需求?



郑玉虎:1.我又得回答没用的答案,还是得去看一看,为什么每花一个钱的时候,都要去判断值不值?这只是外在的表现,不是内在的问题,内在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没看到,得用心去看清楚。每到花钱的时候都要去看这样值不值得,这个现象背后真正的内心动力是什么?真正内在的那个情绪,那个感觉,内在的是个什么问题?这得先看清楚那个东西才行。


2.“怎么靠自己满足目前的金钱需求”这真的只能靠自己。


【提问】1.总觉得财丁不两旺,担心钱太多了之后对家人的身体不好或者对其他的事情不顺利。 2.总是觉得,赚别人的钱好像是可耻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做免费的咨询心理就觉得比较踏实,要是收了别人的钱的话就总觉得怕做的效果不好对不起别人。 3.总是记不住自己有多少钱,钱包里的卡里的都是这样。



郑玉虎:

1.“财丁不两旺”这不是心理学的问题,这不是心理成长做的事情,这是封建迷信。谁说“财丁不两旺”?!我才不信呢。


2.“赚别人的钱是可耻的事情,做免费的咨询心理就觉得比较踏实”这一点上,我的观点和你是相反的,刚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赚别人的钱,一点也不可耻,我觉得做免费的心理咨询才卑鄙。因为做免费的咨询简直就是一种卑鄙的浪费,它既对不起我的劳动,我付出了劳动就得有钱才能对得起我的劳动。从对方来讲,对方愿意做免费的咨询这说明他没什么诚意,没什么诚意做了也不会有用,干嘛要做呢?何必这么浪费呢?浪费我的精力也浪费对方的精力,大家都浪费。


3.不过,把你的这3条放在一起的话,似乎背后有一种基本的,不是很准确,但是类似的态度好像有点担不起钱。我自己内心好像有类似的这样一种态度,你得看清楚这个态度具体是什么态度?好像一旦提起钱的话,就担心效果不好。


【提问】我觉得我不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是会想要很多,像一种无法满足的欲望,现在会好一点,但是这种欲望依然很强,感觉就好像家庭里面所有缺钱的事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处理承担,特别希望家里所以人不再为钱而烦恼,所以就想要很多很多的钱,这个问题影响我挺大的,会让我感觉很焦虑,如果在恋爱关系中也会有影响,怎么解决?



郑玉虎:这是小孩子才会有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小孩子觉得家里其他人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他们过得不好都是我的问题,他们缺钱过的不好,我都得替他们承担,都是我的问题,我得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好像我得把别人的问题都揽着,都去解决它似的。这是很幼稚的一种想法,小孩子是这么看待问题的,但成年人不该这么看问题了。你作为成年人还在这么看问题,说明小的时候成长经历里面有一个阶段很多类似这样的经验,是你老在替别人担忧这种问题,老想替他们解决钱的问题,你先去看清楚这个经历里面带给你的基本感受,基本感觉,背后的这个心理动力,得先去把它看清楚,才有可能解决。顺便想到,小孩子是这种特征,中国人普遍的也有这种心理特征,就是大家的人我界限特别的不清晰,老是特别去承担别人的问题,我担忧别人的问题,要去帮别人解决别人手上的问题。其实这样做,有一方面有点舒服,被照顾,被帮忙了挺舒服的,但是潜意识里有一个地方挺不舒服的,因为你这么做,意味着你并不相信他自己能为他自己的问题负责,能为他钱的问题负责,能为他钱的问题解决好,能为他自己所担当。



【提问】很爱财,很想挣更多的钱,只要有机会经历够,同时也是守财奴,钱对我来说是爱和安全感,但同时我对钱的控制欲特别强,对钱的归属也很强,从现实上说这样控制挺不好的,而且同时为也觉得被控制,总用钱去衡量,我想走出来。



郑玉虎:这个问题是:自己是个守财奴,钱对他来说是爱、安全感,对钱的控制欲很强,对钱的归属感也很强,感觉这样控制不太好,希望走出来。这个影响的确挺深刻的,马斯洛所说的5个需求的层面上,有3种需求你都占了,归属感、爱、安全感,不知道还有没有自尊,自我实现,生理需求,在这些层面上对你有没有影响?这种影响的确挺大,因为它影响到了很多个层面了,这种情况下的确大的影响会牵扯到生命能量的好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被掌控的话,等于说会把太多的生命能量浪费在这上面,浪费在跟钱有关的控制感上面,浪费在被钱的这种感觉所掌控的,挺浪费人生资源,挺浪费生命能量的,是有必要去看一看,得先看清楚背后的情结到底是怎么回事。


【提问】老师,我非常欣赏您说的3和4的状态,我也想朝着这方面去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呢?



郑玉虎:这个问题是问我说,刚才讲座里面讲的第3和第4 的那种状态,关于人生使命和潜能实现。那个创造力效应心态的地方,怎么样朝这方面去做才更好。最靠谱的路线,最靠谱的走法,就是参加小组,踏踏实实地做成长,用非常慢的速度去一点一点地成长,不要走太快,不要跑太快了。尤其不要选那种心态不好的那种心理成长,有些心理成长特别追求一下子让你有很大收获的那种,不要走那种路子,你要相信成长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子,成长没有捷径可走,成长就是只能一点一滴地踏踏实实地走,只要你踏踏实实地走在这条路上,等到有一天你功夫做到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这种心态。深圳财富心理课程


【提问】老师,我有时候对于钱非常不在乎,尤其是跟别人有钱的交道的时候。可是有时候对小钱又非常在乎。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郑玉虎:“有时候对于钱非常不在乎,有时候对小钱又非常在乎”这太亏了,给人映像还特别小气,不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你要自己再接着问自己。如果刚才所说的是两个个表面现象,有的时候特别在乎钱,有的时候又特别不在乎,这两个表面现象你把它放在一起,然后去问自己,这个背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表现?问了之后你自己就会知道。


【提问】老师,我有一个问题需要提问:人生使命是什么概念?一定是造福大众或者至少是为别人吗?可不可以只是自己的理想?



郑玉虎:这个人问:“人生使命是什么概念?一定是造福大众或者至少是为别人吗?可不可以只是自己的理想?”它就是自己的理想,不是为了造福大众,不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它就是自己的一个想法,不过话说回来比较有趣,当你真正看到它时你会发现是并不冲突的,你只是为自己但是却是利他的。这是个有的时候平时想起来的时候是矛盾的,不过当你真正看到它的时候,这两东西是不矛盾的。



【提问】老师,我想知道怎样是正确的爱钱?



郑玉虎:这个问题说“怎样是正确的爱钱?”在我的定义里面,我觉得只要是化解了情结的,去除了情结的影响因素而外,不被情结所无意识的推动,不被情结所无意识的掌控,而是自己清醒地爱钱,在我看来就是正确的爱钱。


【提问】我挺希望过高质量的生活的,需要钱,但是不会理财,钱到手总是急着赶紧花掉,感觉自己不花就被别人花了似的。还有,非常需要钱,却总是羞于谈钱。这可怎么解决?



郑玉虎:“钱到手总是急着赶紧花掉,不花就像被别人花了似的”这个挺有趣的,这个有趣的现象真的值得去回观一下这个背后的问题,想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感觉,钱一到手的时候,深怕被别人花了,自己得赶紧去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基本感觉,你要去真正的用心去描绘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提问】老师:为什么很多案件中的行凶者曾经都是“老好人”?很多还做过慈善的事。他们曾经为社会和身边的人分享了自己很多很多,最终怎么会变成了凶残的杀人犯?



郑玉虎:这个提问的人居然自己会留意到这个现象、留意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你是挺聪明的,一般人,如果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的人,挺少会发现这个现象的,你挺聪明的,的确是这样子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比较极端地用杀人犯来说,这种犯罪分子来说,是他们内心深处是比我们一般人更敏感,而且更有理想,更有报复的,是更单纯的,而且对社会的预期更理性化的,内心有一个很美好的心愿,很理想的心愿,在我们看来是不太成熟的心愿,他曾经抱有过那样一种很单纯的幻想,为那个幻想而付出行动去做,做了之后呢,显然特别容易受挫,正因为它那个预期太大了,心理的敏感度太高,所以等到受了挫之后他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反过来的这个极端就更变态,更凶残。太极端也是因为不太了解人的潜意识,好多这种去做老好人,去做好多慈善的这种事情的,要做慈善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慈善的,做这种事情的人,如果自己心里不够健康,是出于情结而这名去做的话,做的后效是很麻烦。反过来你这样做的时候别人是不舒服的,你非要给别人施善,等于说你其实也把别人当作需求,就像把别人当乞丐啊去布施,那样做的话,对方潜意识也是不舒服的,意识里可能舒服,潜意识里也不舒服,等到有一天你做事情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人怎么会这样?我这么好地对他,他居然这样对我,反过来这样对我啊,这个时候就又变得特别的愤怒。这就是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好多人是出于情结性地这么去做慈善,不了解对方的潜意识。


【提问】老师,为什么很多人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爱钱?好像爱钱就是无耻似的。需要装着不爱钱才是高尚的感觉。



郑玉虎:这可能跟文化影响有关系,在我自己的经验里我是发现直接表达要钱,直接表达爱钱是挺好的,因为你的老板,你的对方、合作方,直接知道你要钱,知道你要多少钱,对方更好对付你,对方心里面更舒服一点。反而是对方去琢磨你的心思,去猜你到底要多少?你到底要的是什么?这个过程对方其实挺烦恼的。

【提问】玉虎老师,你觉得什么是财运?



郑玉虎:我所理解的财运就是我内心深处,我潜意识深处有没有财运,是什么样的财运?这个财运在现实里面就碰到了,对应上了,这个时候就表现为现实里面的财运。


【提问】老师,我挣钱不多,但对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如果说哪里能挣钱马上就跑过去挣,不管多少钱都去挣,又舍不得花钱,自己的生活水平不高。如何改善呢?



郑玉虎:这个我觉得,瞎猜啊,这个有点觉得是潜意识层面的穷人心态,我不知道这样说清楚没有。表面上特别的爱钱,特别的一有钱就去赚,这种即使赚很多很多钱,自己还是并没有把内心深处的那个穷人变成富人的心态。即使自己赚很多的钱,拥有很多很多的钱,自己生活水平还是不会高。


改善得先看到内在的那个心态,假如说真的是穷人心态导致的,内在的那个穷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心态?得看到他才会改变。

【提问】老师,我对钱看的有点淡,不会理财。生活品质不错,大钱没有。不知如何理财?



郑玉虎:这个我不知道,如何理财这不是心理学的问题。心理学只回答如何把钱看得淡,心理学只要求你去看,你是不是真的淡,你对钱是不是真的挺看淡的,还是说有什么原因才淡?要去把这个东西看清楚,这才是心理学要做的。

【提问】玉虎老师,请问您怎么看下面这篇文章中的观点?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OTAwNDc1OA==&mid=403889471&idx=1&sn=ea2e01d89ee5dbad5124c750f78e9f60&scene=23&srcid=0204MRJ03N8pTKc1NN2am4Ti#rd
附一点文章观点:心理变态的核心特质是冷酷无情(ruthless)。问题一是与自己无关的道德两难困境(impersonal moral dilemma)。问题二则是与自己相关的道德两难困境(personal moral dilemma)。高功能的心理变态者容易成功原因:1. 自恋2. 魅力3. 智力4. 爱冒险5. 无情。



郑玉虎:这篇文章是说心理变态为什么成功,没时间细看,但是我初步瞟一眼他的基本观点是什么。首先,我并不把这种心理变态的这种成功看做是成功,我的定义里面我觉得这不是成功,我不把这种成功定义为成功。就是定一个外在的标准,要赚30万为目标,然后就发挥某种特长,就比如有的人有种特殊的能力,看到某个人的时候,小时候生活经历使得他有一种潜在的天赋,他看到一个人的时候能够知道一个人的弱点,知道怎么样能用什么东西去贿赂能把这个人搞定,以这样的一种心态,这样的一种做法,去完成这个目标,去把30万的目标完成了,在我自己的定义里面不把这个定义为成功,在我的定义里面我觉得另外一种心态才是成功,就是我很了解我自己的内心,然后我适可而止,能做到多少算多少。但是在我能做的情况下,特别勇猛精进,特别卖力地去干,在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我不全部把精力花在这一件事情上面,不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这上边,也不会玩命地把所有的能力激发了去用在这上面,去追求一个具体的目标。而且实在外在的机缘还没成熟的情况下,我宁可放一放。但是时机成熟了的情况下,我会非常发奋地去狂干,去把它干完。我不是为了完成那个目标而去尽各种各样的努力,尽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完成它。我得先弄清楚这是不是我想要的,是不是我喜欢的事情,我把这些都看清楚了之后,然后从我自己内心出发去做这样的事情,是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去成功地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成功对我来说,我才把它定义为是成功。深圳意象对话


我说这个的时候,顺便就想起,实际上中国历来,从很早很早的时候起,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种方法,大家就延续着这样一种文化,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先去了解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内心看得非常清楚的情况下,在现实里面去做一些事情,去实现所谓的成功,但是这么优秀的东西,正在逐步地正在被我们丢掉,然后换成了这篇文章里所说的,所反映的这种态度,就好像变态才成功,心理变态才更容易成功,这种不折手段的方式才更容易成功,觉得还挺可悲的。因为前两天我刚好看了这样的事情,看了这样的人物,对此特别有感触,特别有感觉。好了,不去做更多的发挥,不去聊那个话题。


想表达这么一个心意:我觉得这种文化被丢是特别可惜的,我们的心理成长这条路是可以逐步地找回这种文化,这种心态,逐步找回这种心态,逐步地去阐述这个文化所反映的这种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是可以逐步找回它的。所以希望我们做心理成长的人,逐步地能有更多的人,逐步地走在这条路上,去找回我们过去的这种文化,这种成功,这种做事情的态度。这样的一种更有意义的、更健康的心理态度,更健康的成功。深圳意象对话


我要讲的讲完了,谢谢大家的参与。祝大家新年快乐!祝大家新的一年就像小练习中一样,真正的感受到小练习里的一样,真正的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很快乐的发挥出来,然后又从这个发挥的过程里面去收到很多的回馈,去收到很多的财富,去收到很多美好的心理感觉,去收到很多财富,钱的回馈,钱的报答。祝愿大家新的一年有这样的收获。谢谢大家!谢谢!(转自公众号:柿子味道)



演讲者:
郑玉虎


郑玉虎

水晶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常驻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学士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硕士



心理学学习。培训经历:

2002年起师从朱建军教授学习心理学,接受培训督导,至今(2017年)无间断


曾任心理学杂志编辑

著有:《侠骨柔情》、《正与邪》


咨询理念:不治病,只治命。

咨询取向:人生发展取向的咨询,自我实现取向的教育。教育取向,而不是咨询取向。

咨询寄语:心理学是用来服务大众的,不是仅仅用来给神经病患者治病的。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咨询导诊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心理培训 意象对话 EAP服务 公益咨询 心理文章 联系我们